光绪十九年(1893 年),风云突变,鲁迅祖父不幸遭逢牢狱之灾,原本兴盛的家族自此走向衰落之路。
此时此刻,朱安正匆忙地朝着城西家中奔去。
她出门购买一些过冬所需之物,心中惦记着这个严寒异常的冬天。
她清晰地记得,今年的寒冷堪称中国三百年来罕见至极,严寒肆虐之下,饿殍遍野,黎民苍生饱受饥寒交迫之苦,要么被冻死街头,要么因饥饿而命丧黄泉。
面对如此惨状,朱安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
她所能做的,唯有尽力守护这一方土地上百姓的安宁。
其实,朱安早己将此事告知其父,因为父亲身为师爷,多少有些话语权。
于是提前通知百姓做好应对寒冬的准备。
尽管他们也曾向朝廷上书奏报,但如今的朝堂自顾不暇,根本无力顾及这些民间疾苦。
纵然如此,天灾人祸依旧不断,灾难并未因此减轻丝毫。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竟有众多名人相继降生于世。
或许正是这些新生力量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光明。
朱安来到城东时,心中原本并无太多波澜,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她竟然偶遇了那位自己曾经死后想葬在一起的大先生。
刹那间,泪水如决堤般涌上眼眶,但她迅速转过头去,悄悄擦掉眼角的泪痕。
因为她深知,他们之间谁都没有错。
曾经,她对这段感情充满了怨念。
为何别人的盲婚哑嫁都能顺利走下去,偏偏她的爱情如此艰难?
甚至连最后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无法得到成全。
那时的她,灵魂在世间游荡许久,始终想不通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如今再次相见,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
那些过往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终于可以画上句号。
说她曾经爱过他,也许是真的,也许只是一时执念;但她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她确实对不起自己。
这么多年来,她一首活在痛苦和自责之中,而现在,是时候跟过去的一切彻底道别了……当朱安出现在鲁迅面前时,鲁迅愣了愣,他是出来挑书的,如今的鲁迅才12岁,还在私塾念书,目标就是参加科举,朱安见12岁的鲁迅与20岁的鲁迅眉眼什么都一样,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此时的他的眼里对自己没有不满,更没有厌恶,朱安嘲笑了下自己,想开口说的话,突然不想说了,于是正打算离开,鲁迅看着眼前这位她的肌肤如羊脂般洁白,细腻如丝,微微透出一丝粉嫩。
眉如远黛,眼似秋水,顾盼生姿,灵动中透着温柔。
唇如樱桃,不点而赤,微微上扬的嘴角带着一抹似有似无的笑意。
她的秀发如瀑布般垂落在双肩上,轻轻拂过白皙的肌肤,如丝般柔顺。
她的身姿婀娜,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于是他连忙喊住了那个原本想要和自己交谈几句,但最终还是转身准备离开的女子,并高声喊道:“这位姑娘,请留步!
不知姑娘方才是否有什么话语要对鄙人讲呢?
若是有的话,但说无妨。”
朱安听到鲁迅所言后微微一怔,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先生竟会主动开口跟自己搭讪。
毕竟在此之前,她从未见过鲁迅如此行径。
不过她的反应也是极快,转眼间便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一抹温婉的笑容,轻声说道“我见你在挑书,正好家中舍弟与你一般大,也正在念书,就想问问你那种书比较好。”
鲁迅回过神来,发出了一声恍然大悟的“哦”声。
实际上,年幼时的他相当顽皮淘气,让母亲操碎了心。
然而,当听到有人询问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挑选了两本书籍递给朱安。
朱安微笑着接过书本,付完钱后,又将自己刚买的报纸递给鲁迅,并轻声说道:“感谢大先生为舍弟选的书,这算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意作为回赠。
大先生不妨翻阅一下,如今的形势变幻莫测,说不定再过几年科举考试都会被取消呢。
所以,大先生也要提前做好应对之策啊。”
话音未落,她便转身离去,丝毫没有留给鲁迅回应的时间。
望着朱安渐行渐远的背影,鲁迅也回去了。
而朱安心想:“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从此以后,我们将形同陌路,再无交集……”想到这里,朱安不禁感到一丝失落和惆怅。
与此同时,鲁迅正坐在桌前翻阅着当天的报纸。
突然,一行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