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的摧毁是致命性的。
20世纪哲学还有一个部分、也是20世纪主流特征之一,就是虚无。
在以前的文学作品里,我们也能读到虚无,但不像在20世纪这么泛滥。
我们简直看到太多的虚无。
荒诞”荒谬”和虚无,这两个方向变成20世纪最主要的文学特征。
我这么说,主要是从20世纪文学和以往文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说。
由于文学自身的这种变化,你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里经常能看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结束方式。
刚才我是很笼统地、大而化之地把比较传统经典的结束方式概括了一下,概括为五种。
20世纪新的结束方式五花八门,这可以找出非常多的例子来,我为了凑十三这个数字,另外又找了八种方式。
6有去无归。
可以这么说,这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这种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那种悲壮和庄严感。
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
一个试飞员在执行越洋试飞的任务时,飞机的操纵开关失灵,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络;而这时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
他一直往前飞,前路漫漫,我们只知道他飞出去了,却不知道他究竟怎么结束,根据一般的经验判断,他应该是坠海。
但是谁也不愿意简单地把结局定位到坠海。
圣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结局就这样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里。
然而有趣的是,圣埃克絮佩里个人生命的结局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的。
作家自己也是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任务中,他突然走入虚无,再也没有任何音讯。
这种有去无归的方式,这种突然堕入虚无的消失,充满了悲壮的美感。
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7梦魇。
我们东北话里有时会说,谁谁谁被魇住了。
魇住了就是在梦里没出来。
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种情形。
梦魇也是我们在20世纪小说里见得特别多的一种方式。
我以前说过我的《虚构》,讲一个在麻疯村里的故事。
写这篇小说那段时间,都是在夜里写,那时我在北京厂桥一个招待所里住了十几天。
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虚构》会写成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