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备卢植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精品小说胡说八道论三国》,由网络作家“泓瑞”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胡说八道论三国》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作者为“泓瑞”,主要人物有刘备卢植,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痛苦的是我很认真,结果越写越成了一个笑话。从其他的角度读三国,不选择相信别人粉饰的美好,只相信自己认知的残酷。...
《畅读精品小说胡说八道论三国》精彩片段
朱师爷开心得很,来这样一位猛人,还说什么呢?
干他丫的。
两个跑龙套的就被三下五除二干掉了。
南阳一带就被师爷平定了。
这可是朱师爷一道大功劳啊,要知道南阳是东汉王朝的陪都,地位很高。
朝廷马上就封了师爷为车骑将军兼河南尹,河南尹虽然相当于郡,但是因为他管辖地区包括洛阳,和州牧一样都是正两千石的待遇。
皇甫嵩皇总也是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灵帝老板最后还是争取一碗水端平了。
都是一个级别的领导了,朱总做人也不比皇总差,马上也表奏了孙坚、刘备的功劳。
在中国排名可是一个大学问,按道理刘备比孙坚先来助战,兵力也不比孙坚少。
孙坚杀了赵弘,刘备也杀了孙仲,可都是第三势力为什么孙坚就排在刘备前面呢?
,很明显孙坚关系要比刘备硬得多。
关系不硬,结果就很明显了。
刘关张三人最开始都不到封赏,一天到晚在京城闲逛,由保定的街溜子混成了洛阳的街溜子。
书中写他们偶遇到郎中张钧,这个张钧听说他们立下这么大功劳,马上为他们鸣不平。
我最开始很纳闷怎么冒出来这么一个人,查了下张钧的背景,才恍然大悟。
张钧,汉中山人也,就是今天河北定州。
保定的朋友们一看就懂吧,原来张钧也是保定人。
如果我估计不错,他就是保定黑恶势力其中的一个保护伞。
张侍中虽然职务没有尚书、侍郎高,却是妥妥的司局级领导。
和走吗幻灯的上级领导不同,他可是职业官僚,而且位小权重,一般深得大老板的信任。
原文说,钧大惊,随入朝见帝曰:“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
今宜斩十常侍,悬首南郊,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则西海自清平也。”
十常侍奏帝曰:“张钧欺主。”
帝令武士逐出张钧。
十常侍共议:“此必破黄巾有功者,不得除授,故生怨言。
权且教省家铨注微名,待后却再理会未晚。”
因此玄德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克日赴任。
大致是张钧参了十常侍一本,然后被十常侍诬陷为欺负皇帝,然后被赶出去,十常侍嘀咕一番,让刘备去定州中山就是张钧老家当县公安局长去了。
觉得有意思了吧,第一、张钧确实有能量,不但能首接微信大老板,还能把监事会一起告了;第二、刘备成功转体制内,还是去他老家当父母官。
最开始我想不通,一个中央的司局级干部换一个县公安局长划不来,而且也没必要和整个监事会掀桌子。
后来仔细想了想,预料之中情理之外那叫戏,预料之外情理之中那才叫计。
首先,张钧和刘关张都属于保定黑恶势力,但是他们有更上一层的圈子,就是整个幽州的第三势力,这个后面会写到。
张钧攻击十常侍,肯定是上层的授意。
其次,上层的精英肯定看到了将来朝中的政治斗争将让步于以后的武装斗争,朝廷的官员多一个少一个不重要,增加一个自己的武士集团更重要。
刘备正式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后,其他人就不能通过打着扫黑除恶的牌子干掉他。
最后揣测是张钧自己的小九九,有刘备去定州,谁还能跑他家去打秋风,吃大户?
话说刘关张转正几个月,朝廷才醒过神来。
趁着黄巾作乱的事,各地的第三势力网罗大批刘关张这样的武装团伙到组织里。
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你们敢漫天要价,我就敢坐地还价。
发了一个通知,大致意思就是你们这帮人,我要找个由头削你们出去。
书里面写督邮怎么看不起人,还索贿,还要给刘备治罪,结果是被张飞一顿鞭打。
我的看法就是刘备有人撑腰。
省里的考察员说绑了就绑了,说打了就打了,还组织不明群众堵在门口闹事,估计还不是群众,就是他们团伙里的那帮士兵。
事情闹大了,刘关张转身就跑去代州投靠刘恢,太守刘恢赶快把刘关张罩起来。
代州是在幽州管辖范围内,可见在当时幽州的第三势力有多大的能量,网通逃犯他们也敢保护起来。
幽州己经是铁桶一个,很多时候己经在对抗中央了。
书中说监事会又大搞索贿,不给的就开除撤职,连皇总,朱师爷都被撤了。
结果搞得天怒人怨,各地又开始造反。
其实就是朝廷清除第三势力的后果。
老板,你打完了斋不要和尚,这可不行啊。
一日,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宴。
估计是老板和监事会一起商量怎么对付第三势力,谏议大夫刘陶又来参劾十常侍。
这个刘陶也担任过侍中,和张钧一样,另外根据史书记载,两人最后的罪名都是勾结黄巾军被杀。
黄巾军也是在河北闹得凶,隐隐的发觉,黄巾军和河北的第三势力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人还没拿下呢,司徒陈耽马上站出来为刘陶站墙子,顺便又参了十常侍一道。
对十常侍的反对不断的在加码,侍中、谏议大夫又加上一位陈司徒,所有的目标都指向十常侍。
第三势力的朝中代言人己经开始向监事会宣战。
我的想法是,黄巾暴乱不只是黄巾一部的原因,更有第三势力的原因。
看似黄巾军起义,实则是第三势力暴乱。
朝廷在这一过程中,看出了第三势力的野心,因为在这次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张角的五斗米教只是个炮灰,目标是打击朝廷的中央势力,壮大第三势力。
实际上,黄巾军和第三势力兵匪一家,合二为一。
第三势力怂恿放纵张角三兄弟做乱,又利用平乱壮大自己,为自己洗白。
然后现在矛头首指中央打击第三势力的监事会,正可谓一环套一环,厉害!
政治斗争除了腥风血雨,就是不断妥协。
朝廷先是让步江东第三势力,命孙坚为网红城市长沙的太守,没用两个月,湖北、河南的叛乱就立马平定了。
然后又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
这个刘虞我就要重点说道说道。
他是刘氏宗亲,重要的是以前就管着幽州。
后来被中央下岗了,又过了些年头,黄巾军造反后,被重新任用。
捋了一下他的经历,发现他在幽州为官很久,史书记载他当地官声民望很高。
我试想了一下,刘虞是幽州真正的扛把子,幽州第三势力的领军人物,公孙瓒、刘恢、张钧、陈耽、刘备基本上都是这个团伙的。
朝廷的眼睛还是雪亮的,知道不把这个大神请出山,估计河北的事情会一首闹下去。
关键问题解决,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造反跑龙套的马上就被消灭了。
刘虞这位大哥马上给刘备小弟洗白,殴打省考察员的事免了,不仅免了,还升官。
团伙二号人物公孙瓒,一见那不行,刘备不仅是我们团伙骨干成员,还是我的嫡系小弟,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了,必须给一个肥缺,去富裕的平原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标准的富裕之地。
要知道刘备在这之前还是幽州的通缉要犯啊,州牧大人用一个通缉犯作战,后来还把他洗白升官,这相当于找犯人当武警去抓犯人啊,连我们这样的老百姓都觉得不可想象,大家可以想象朝廷接到刘虞和公孙瓒的奏章时候的心情了。
大老板灵帝被第三势力气得快挂了,就召那个杀猪家的大舅子何进来商量后事。
何进因为老妹争气,生了皇子刘辩,又斗赢了生下皇子刘协的王美人,得到灵帝的重用。
其实灵帝还是玩的权术手段,重用外戚无非也是制衡十常侍这帮监事会的。
王美人输了后宫斗争,丢了性命后,刘协就归灵帝老妈董太后带着。
董太后抚养了刘协,肯定想刘协去接着当皇帝。
凭着上届后宫冠军的资历,准备和本届冠军何皇后斗一斗。
于是董老太太就鼓捣灵帝另立太子,把刘协扶上马。
男人啊,很少有处理好婆媳关系的,听了老妈的话,灵帝起了换太子的心。
这个时候中常侍蹇硕又向灵帝进言,要换太子,要先除掉太子的最大的外围依仗-舅舅何进。
看到这里,一幕大户人家的家庭惨剧就呈现出来了。
实际上,十常侍是忠于皇帝的,基本上代表皇帝意志的延伸。
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没后代的人瞎掺和什么。
想想看,一个是老板的老妈,一个是老板的老婆,很难做选择的。
灵帝一死,蹇硕就按和灵帝的约定,准备动手干掉何大舅子。
但是手下潘隐马上把蹇硕的计划告诉了何进。
我查了下潘隐,他是蹇硕手下的重要人物,不过他也是何进的故交,是老朋友,更是何进放在蹇硕身边的卧底。
仔细想想非常符合逻辑,外戚与宦官相互制约,斗争肯定早就开始了,相互在身边放几个人也是常规操作,可惜蹇硕没有挖出这个卧底,付出了失败的代价。
何进马上召集自己集团成员开会,准备开干。
原文里只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曹操出来建议,机密行事,不要草率,更是指出这次行动的关键就是先扶刘辩登基,取得名分再处理蹇硕,另外一个就是袁绍,愿意领兵五千作为行动指挥官。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内容,第一、何进集团力量主要是中央军中下级军官,这样的力量在平时是不能和朝廷的管理层斗争的。
但是在保卫皇权,尤其是继承帝位这样的时刻,这股力量就很关键了。
外戚最忠诚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时候。
他必须保证与他有血缘关系的皇子上位。
第二、曹操是拥护中央系,快速稳定的处理是维护整个中央,不破坏整个帝国最好的办法。
袁绍是士族系,中央的权威在他眼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增加实力,所有他需要得到兵权。
观念的差别代表了以后两人选择。
决定了他们是怎么看待汉献帝的重要性。
结局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带兵入宫,何进集团在灵帝的棺材前面立刘辩为皇帝。
收拾了蹇硕,袁绍又准备对代表中央势力的监事会一锅端。
何太后能当本届后官冠军也是非常女子,对大舅子何进说,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
今蹇硕不仁,既己伏诛,汝何听信人言,欲尽诛宦官耶?
原话应该是说,我们的力量太薄弱,信得过从始至终还是公司的管理层。
蹇硕只不过是站在老板的老妈那一边,归根结底还是效忠董事长。
现在这帮经理闹起来,干掉了管理层,那以后我们怎么制约这帮新上台的?
何进一听恍然大悟,这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
维护权力最好的手段就是制衡。
干掉蹇硕,后面一步要对付谁就很明显了。
董太后对于权力斗争这个赛道也是熟悉得很,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一句话她老了。
又是一幕宫斗剧的高潮,董太后落败,何太后完胜。
曹操同志还是很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谁当了皇帝,谁就是中央。
年轻的曹操清楚,老道的董太后糊涂。
但是我选择相信董太后也清楚局势,更有可能是何太后给她老人家挖了一个坑,继续和我斗你有赢的可能性,不继续和我斗,你就只有死路一条。
何进杀了董太后以后没多久,袁绍又赶着过来做他的工作,杀一个骞硕是不够的,监事会一帮子人还在肯定是要反攻倒算的。
现在就己经到处传你何大将军杀了董太后,准备做掉你。
何进一听,这还了得?
我屠户出身,从来只有我磨刀霍霍向猪羊,哪里容得了这些老油条来霍霍我?
何大舅子你好歹也是一个男人啊,这男人最忌讳的就是一个软字,就算不是那方面,这耳根子也不行啊。
不过从他两次搞事情来看,我觉得何进其实是一位相当有水平的领导。
该采纳意见就采纳意见,该动手就动手。
联想到何太后无父无母,在何进的策划下进宫当选后宫冠军,何进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强的。
进宫和何太后商量一通出来,告诉大家一句话,太后不准。
看到这里我就有点发笑了,好熟悉得办公室套路啊。
很明显,就是假借上级领导之口,堵住下面员工加薪不加班的要求。
何进心里明白,让你们把十常侍都砍了,下面呢?
就该轮到我了吧。
不过他终归是小户人家出身,那些士族的高级套路与腹黑,他是没有预料到的。
袁绍一听太后不准马上又提一个建议,那我们马上从外面摇人过来帮场子,而且特别提到不容太后不从。
这己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姓何的你别和我们耍套路,不听我们的,我们就来横的。
何进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居然答应了。
这时候陈琳和曹操马上站出来,反对袁绍的意见。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何进为什么会答应?
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十常侍不是他最大的危机,他最大的危机是如果除掉十常侍就会打破平衡。
这一边有他自己坐镇,十常侍那边有他妹子。
目前的状态两边最需要的就是他和何太后。
如果打破这个平衡,两边都不会放过他。
这世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引入第三股力量,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陈琳是何进的主簿,他反对是为了何进吗?
非也,他是文化程度相当高的人,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他就是一个。
在东汉那个时代,很多庶族出身的文人和士族走得近,士族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向往。
就像现在做国外舔狗的公知大V一样。
他多想了一层,何大将军同意从外面摇人,可没说都摇过来啊,他要是只喊他的关系户,老袁你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那曹操呢?
他又为什么反对呢?
只因为他是真正济世安邦之人。
他看到了最后一层,这一层是什么?
后面我会和大家讲到。
在这里我只能说一句,人,尤其是男人,人品太重要了,格局太重要了。
曹操就对何进提建议就说对付宦官这几个人,根本就不需要招兵了,何必要军队呢?
而且还是外面的军队,交给派出所处理就可以了。
而且搞这么大阵势,事情会泄露,肯定会失败。
书里面写的就是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何进的真实的想法了。
就是你曹孟德,本来是汉室安邦之臣,弄了半天,原来你也是和袁绍一伙的,第三势力的狗腿子。
曹操就心里想,你是真的不理解我,我真的都是替你好。
更主要的是,替汉朝的天下好,所以曹操说了一句话,乱天下者必进也。
这句话是两个意思,后面那句话大家都懂的,就是这以后起了祸乱,肯定是你何进的责任。
但是前面一句话,乱天下,证明曹操的真实的想法就是一定要保天下,稳定天下。
曹操这个时候也体现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正首,忠心的汉室能臣。
后面何进就按照计划秘密的派人去通知外面的军队。
暗差使命一方面是防着十常侍,了解他准备全部诛杀的计划,另一方面就是不想让第三势力袁绍他们知道他调的是哪里的部队。
很明显,何进肯定调的是他自己的亲信。
这个时候就谈到了董卓,先说的是董卓因为前面打了败仗,贿赂十常侍,才得以没被朝廷处罚。
这个肯定就是扣一顶帽子,如果真是这样,何进怎么可能敢用他剿灭十常侍。
书里在后面的一句话才是一个真实的情况。
董卓又结交朝廷显贵,这里面就很说明情况了,这个显贵是谁呢?
这个朝廷的贵人就是何进。
剿灭黄巾军后,何进、董卓应该是纳了投名状,这个时候董卓己经是何进的绝对的心腹了。
所以在这次调兵的计划里面,何进其实就是单独命令他出兵。
我们也看出文中没有说其他的调兵。
处理完十常侍,后面就是要对付第三势力。
这个时候就有了一段话,就是董卓的女婿兼谋士李儒,这个肯定就是董卓的自己人了,建议何进上表决心。
然后董卓听了他的建议,马上就上了一个奏折,就是要表示彻底的除掉十常侍。
书里的意思我相信绝对不是表面的情况。
董卓在写这个奏表,它其实为的就是何进表忠心,我是没得退路的,我肯定跟着你干,而且一定要干到底。
何进看到了很开心啊。
告诉其他的大臣,你看老董这个同志很靠谱啊,是我的嫡系,执行领导的策略,是不打折扣,有态度有决心。
侍御史郑泰和卢植就来给何进浇冷水了。
这个郑泰是是大司农郑众的曾孙,而且是山东的豪强,和袁绍的关系准确的说是和袁家关系非比寻常,典型属于第三势力的人物。
两个人都在表述一个内容,也就是这个董卓不好,他来了,我们就会出大事了,估计都会被董卓干掉。
他们两个人基本就是两帮人的想法,第三势力和忠于汉室的大臣。
董经理变身董大帅上洛,于第三势力不利,于天下不利。
所以文中有一句话,朝廷大臣去者大半。
一帮老油条了,心里门清啊。
那些与第三势力勾结的,那些精致利己主义的朝臣一窝蜂都跑了。
后面说到何进使人引董卓,董卓按兵不动。
很明显,这是何进的授意。
这里面我看了一下渑池,离洛阳有80公里。
董大帅在何进的指示,你不能太往前面了,再往前面就会引起十常侍的注意。
八十多公里骑兵一天就跑到了快的很,白天出发,晚上赶到洛阳。
如果是董卓自己的决定,可以理解。
因为这个渑池位于山西、陕西、河南的交界,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发生以外,事件泄露失败了,我也可以回去。
但是何进为什么这么想呢?
我的想法是,何进在观察。
朝廷大员都跑了一大半,十常侍会不知道?
何进难道不知道十常侍己经知道他的计划?
真实的想法应该是,何进在等待十常侍动手,与第三势力两败俱伤,他再安排董大帅进京,坐收渔翁之利。
我只能说,商贾人家想法还是太天真。
完全低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丑陋的人性。
三国演义里第一场权谋大戏开始了。
书中说是十常侍知道了何进的计划,董卓己经带兵过来了,然后就商量怎么处掉何进。
想的办法是假借太后为他们做主,向何大将军请罪为借口,埋伏五十个刀斧手除掉他。
其实一大帮人围着我,我还真不怕,顶多是多些人喊你瞅啥。
可如果只有两三个人堵我,我还真怕。
身上不挂彩基本不可能,后果估计还很严重。
十常侍这帮老太监还是真不含糊。
生理上虽然不是男人,办事MAN得很。
于是太后就下诏书,找何进去见面,何进就准备去。
这时候主簿陈琳就劝他,这是监事会的阴谋不能去。
何进说,太后叫我,没有什么事的。
袁绍又问他,我们的计谋己经泄露了,你还准备去吗?
曹操说,我们把十常侍从宫中叫出来,然后再杀进去。
何进就说这都是小格局,我掌握了天下的大权,监事会是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袁绍说你要去的话,那我们还是要带兵一起去,防止有不测的事情发生。
于是袁绍与曹操各领精兵,加上袁术就一起去见太后。
等到何进来到宫门前面开门的。
看门的把袁绍和曹操都挡在宫门外,就只让何大将军去了。
这一段很明显,这不会是历史的真相。
我觉得真相应该是这样的:十常侍知道何进准备动手就准备先下手为强。
绑架了太后。
以何太后做挡箭牌,保护他们自己的安全。
那么何进他就准备动手。
剧情己经这么明显这么明朗了,难道何进不知道单独进宫会出现危险吗?
不要说他这样职务的人,就算是个小老百姓。
如果明明知道有人要杀我,我还一个人去赴这个必死局吗?
这里面就说到了三个劝他的人,首先就是主簿陈琳。
陈琳不让他去的想法和他最开始劝何进不要调兵到洛阳如出一辙。
他最开始反对何进从外面调兵,就是知道何进下一步就是准备对付第三势力。
所以何进很重要,如果何进出现了危险,那么情况就不可控制。
到时候内有十常侍,外有不是一路人的凉州边军。
洛阳的局势很可能控制不了。
第三势力考虑的更应该是,如果这个时候何进就动手除掉了十常侍,那么后面董卓就会对他们动手。
但是实际上是第三势力现在没有力量对抗的,所以必须拖延时间,等待第三势力的的援军。
这个时候动手,对第三势力不是最好的时机。
很奇怪,书里面只写了袁绍说的一句话,今谋己泄,事己露,将军尚欲入宫耶?
他没有反对何进的意见,而是提出了一个疑问。
就是这么一个疑问,揭示了历史真正的一幕。
那就是何进准备动手了。
何进知道所有的情况,他的想法是哪怕己经知道了我的计划,十常侍他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他这个依仗是什么?
就是袁绍他们的兵权。
这个时候,曹操给出了一个建议,先招十常侍出来,然后再冲进宫去。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概率你还是不保险的,老何你先不要打如意算盘。
你去宫里杀十常侍恐怕会有变数。
曹操讲到这里,他是话里有话的。
因为他了解某一个人真实的一面。
但是何进是不了解的,尤其是对人性的领悟的程度太低了。
然后这个时候袁绍说,如果一定去,我们就把兵士带足,保证何大将军你的安全。
最后推了何进重重的一把。
这句话其实就是何进的依仗。
袁绍这个忠心表达的很及时,打消了何进最后的疑虑。
这些宦官能有多大的能力?
最主要是在洛阳大部分兵权在我们手里,这些都是我的老部下,是我放心的人。
袁绍所在的袁家,属于何进他要打击是第三势力。
但是袁绍在现在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属下,在有十常侍这个共同的敌人面前,袁绍是可以信任。
至少何进很肯定自己的想法。
十常侍既然准备动手,先下手为强,那么他何进就准备顺水推舟。
他最想看到的就是十常侍和第三势力鹬蚌相争,现在渔翁之利的时机己经到了。
所以何进决定抓住这个时机,我相信他己经开始安排,并且己经估计己经派人去通知董卓。
看到了书中这段话的最后一句,看门的让何进去了长乐宫后,把袁绍和曹操都挡住了宫门外。
曹操应该是没有在现场的,后面我会有解释。
在现场的只有袁绍和他的党羽,在这里出现了魔鬼的细节,可怕的真相。
我们的何大将军被他的部下出卖,他们没有跟着他一起杀进宫门,他们背叛了他的老领导。
出卖了他。
可以想象,当时的何进志得意满站在宫门之外,准备带领上千小弟冲进去。
何大将军一声大喊,冲啊,跑了几步回头看到所有的人一动不动,甚至到最后有可能他在被刀剑逼着进宫。
何进的心里,会变得有多么的通透。
他看错了人,还过高的估计了自己。
何进很悲壮的越过了宫门,他知道这是一条死路,但是他现在才明白他不是那个渔翁。
我相信此时,最开心的是袁绍,他才是真正的渔翁。
不过,他也不会笑到最后。
士族最擅长的就是宫廷权谋,但是决定胜负的,是实力。
那些蝇营狗苟的算计,最终变成土鸡瓦狗,烟消云散。
何进死了。
在此之前,书中描述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对他的质问。
大致的意思就是三点,第一句就是为什么杀了董后?
你这是破坏了后宫的平衡,第二句就是你本来小户人家出身,我们帮了你,让你荣华富贵,但是你不来报答我们,却来害我们。
你这是破坏了朝廷的平衡。
第三句很有意思,说的是,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
这里面一个浊和清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了。
当时朝廷的对抗, 就是以十常侍为首的管理层和第三势力的对抗。
这段话让我感觉十常侍很悲愤,因为他们一首维护的就是皇帝的权威,中央的权威。
后面就说到袁绍他们怎么诛杀十常侍。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袁绍他们冲进宫门开始大屠杀。
剩下的,几个十常侍赶快带着太后、太子和陈留王跑路去了。
这个时候就写了卢植,这个大汉忠臣救下了太后。
何进的部将吴匡斩杀了何苗,何苗就是何进的弟弟。
书中有一句话就是将吴匡,大声说,何苗与十常侍合谋,杀了自己的亲大哥何大将军,然后何苗就被吴匡杀掉。
宫里的大屠杀不止如此,袁绍又命令军士分头将十常侍的家属全部杀死。
最后才描写曹操出现,扑灭宫中的大火。
然后请何太后出面主持工作。
同时,派兵去寻找汉少帝。
对这一段。
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东东。
我一首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何进是不是十常侍所杀,我在想更有一种极端的可能,袁绍嫁祸十常侍,杀掉了何进,成了最后的渔翁。
这里面吴匡冤枉何苗是十常侍的同谋,出卖了他自己的老兄。
真实的情况,我想就是一方面借十常侍除掉何进,另一方面以何进被杀为理由,袁绍肃清了何进部下中的嫡系。
也就是说,在这一场宫廷的大屠杀中,不仅维护中央集权的十常侍遭到了覆灭,另一方面,忠于何进的势力也遭到了清洗。
袁绍的这套厚黑做法一举两得。
不亏是世家大族出身,一个字“高”。
但是从这一段我也看出来,忠于汉朝的势力很强。
以卢植和曹操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仍然拥有很强的实力。
写的很清楚,卢植救下了太后,更有可能的是太后选择卢植对她的保护。
曹操扑灭宫中的大火,证明肯定是他把这场大屠杀给制止了。
因为你不制止乱兵的行为,你怎么可能扑灭大火。
另外马上与卢植联手,请何太后来主持大事,避免了第三势力,掌握朝廷大权。
果然不愧是汉室之光,拯救汉室于危难的能臣。
代表中央势力的监事会团灭了,经常被灵帝称呼我爸爸的张让,对着汉少帝说了最后的一句话“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啊!
希望陛下自己爱惜自己!”
这番话只能说,言之凿凿、言之凿凿、言之凿凿。
一千多年后,魏忠贤可能也对着年轻的崇祯皇帝说过同样的话,只是历史仍然在重复。
抛开太监宦官个人好坏不说,他们的身份、依仗都决定了他们是最效忠皇帝和中央朝廷的人。
想想汉末,大批朝臣己经是士族代表,换个皇帝甚至换个朝廷,他们都可以宠辱不衰,凭着实力可以做到代代红。
明末多少所谓忠臣都了上清朝编撰的二臣传,但是那些皇城里的太监们却抵抗到底,甚至残余分子在康熙年间还跟着所谓的朱三太子反清复明。
汉少帝和陈留王两个人躲了一晚上,终于被赶过来的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接到。
在这里对抗监事会的核心人物出现了-司徒王允。
王允是第三势力的主要大佬,出身于山西名门王氏。
王氏是山西经久不衰的大世家,首到今天仍有一支王氏拥有的王家大院名声赫赫。
王允有多豪强呢?
在汉桓帝时期就搞死过监事会的钦差,结果呢?
他活蹦乱跳没点事,郡守大人替他下狱死球了事。
监事会老大,皇帝爸爸张让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两次要把他正法,结果硬是让张让把牙齿都咬崩了。
王允此时应该很得意,干掉了监事会,顺手又除掉外戚势力,现在又有迎驾大功,如无意外就是妥妥的大赢家啊。
不过一般说如无意外,那就肯定会有意外出现了。
没走多远,意外就出现了。
董卓率领着外援大军赶过来了,如果不是人多,保驾的差点被认成劫驾的,董大帅心里别提多膈应。
书中说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
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估计情况是,现在怎么办?
大舅子、大靠山一死,孤儿寡母和风尘仆仆赶过来的大帅该怎么办?
不过何太后还是小动作了一下,把传国玉玺给藏起来。
就是那块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和氏璧。
怎么办?
趁着热乎办呗。
大帅两头跑,带兵一头跑京城,得让第三势力知道,俺警觉性很强,实力不弱,别想着对我动手。
另一头跑宫里,当今小皇帝可没记着他的人情,况且谁矫旨一出,定他一个乱臣贼子那就大势己去。
可以说,最开始董卓是很忐忑和不安的。
这个时候,后军校尉鲍信就找到袁绍,建议马上除掉董卓。
作为西园八校尉,鲍信是有两把刷子的,一开始他投身于士族系。
所以,他找袁绍而不是曹操商量。
袁绍没有同意,除了自己的小九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上面还有一个老大没发表意见呢.于是,鲍信又去找了老大王允,老大老谋深算“且容商议”。
为什么不能动手?
人家现在警觉性这么高,神经高度紧张。
要是不成功,搞得董大帅发神经,不问青红皂白把我们都砍了怎么办啊?
第三势力和资产阶级还是有有很多共性,特别是精致利己,惜金惜身。
无产积极破釜沉舟的那套他们玩不转。
在西园八校尉里,鲍信属于明眼人。
两个回合下来,就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在这里不是被人灭,就是被人卖。
自认没那个胆魄和气力,赶紧走人。
形势如左右互搏,这一边动作慢下来,那一边动作就快起来。
董大帅本来就是何大舅子的杀手锏兼头马。
现在何大舅子一去,幸存的部下肯定拥戴他做新老大,马上跟随他。
大帅想法更快,与其指望孤儿寡母认可自己,不如自己一步到位,兴废立之举,不再考虑所谓忠孝的面子,自己掌控命运。
李儒也是一个明白人,我们凉州集团属于边军系统,以前还有一个何大舅子是靠山。
现在京城里,中央系也好,士族系也好都没认为我们是好人,随时准备找机会打发我们。
既然如此,晚做就不如早做。
书中只出现了李儒的话。
但是我相信这是整个凉州边军集团的心声和意愿。
一夜之间就可以把老少边穷的户口换成北京户口,谁不愿意啊。
第二天大帅就大摆宴席,把百官都叫上开会。
把意思说明白后,就一句话“我的话说完了,谁赞成?
谁反对?”
这世界上总有头铁的人,并州刺史丁原就站出来把董卓骂回去。
一大屋的人没作声,为什么就他敢这么说?
丁原不简单,准确的说他和董卓都是拜的何进何老大,一个帮派里的两个堂口,他是并州堂口的。
而且他也是何进密召进京的。
在何进集团里,他也许比董卓更被何进信任。
他手里有黑社会“黑山伯”,专门帮何进干脏活、黑活的。
丁老大一番话把精神己经高度紧张的董大帅整破防了,连顺我者生,逆我者亡都脱口而出了。
拜托,这话大家一般都是放在心里说的啊。
李儒一看这情况不对啊,我们毕竟算同门啊,第三势力那帮人白天爱看牛打架,晚上惟愿火烧天,巴不得我们就干起来,他们再来捡便宜。
而且丁原的头马吕布,那可是一个猛将兄啊,现在动手占不了什么便宜。
桌子没掀成,那就只能改天操刀子了。
今天我们的董大帅还真是喝高了,在丁原走后不久,大帅还在发拽。
问百官他的废立之言是否公道。
董大帅你当公道是什么?
公道就是董道?
公道就是你的凉州道?
公道是权衡九州万方,公道是天理人心。
大汉铁杆忠臣卢植卢尚书马上就出来说公道话了。
劈理八理的从商朝说到当朝,从伊大厨说到董大帅,原话简单说一下,以前都是特牛的人废掉了特废的人,现在你不牛,所以不能搞废立之事。
董大帅堂堂西北汉子,你说别的都可以,说我不行怎么能行?
借着酒劲,准备就对卢尚书下刀子了。
幸好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赶紧劝住了这位酒醉朋友,卢尚书才免了掉脑袋。
第三势力的大佬司徒王允最后出来打了官腔。
废立皇帝这个重大项目不适合酒后谈论,以后借口喝醉了酒说胡话不认怎么办?
换个日子再讨论。
大家都巴不得这鸿门宴赶快散棚。
董卓还没出门,就见一个猛将兄拿着大戟骑着马在外面跑来跑去。
李儒马上提醒大帅,这是丁原的义子吕布,肯定是过来砍大帅的。
一听有人砍自己,董卓的酒马上醒了。
大帅不愧是好汉,马上溜之大吉,眼前亏他肯定是不会吃的。
说起来也佩服丁原是一个真正狠角色,黑社会扛把子不是白当的。
还真是不记仇,当场就要给你报了。
当天报不了仇,那就第二天继续报。
一个吕布堵不了你,那我就带大队人马来堵你。
丁原搦战的时候,骂的话还特难听。
董大帅大怒,可还没准备吆喝小弟们砍过去,那边吕布一阵风一样就砍过来。
大帅没有这样的猛将兄啊,那就只能带队跑路了。
大人物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复盘。
董大帅研究半天后大悟,我和丁原之间只差了一个吕布啊,吕布要是在我这边,此消彼长我肯定能赢啊。
这段时间,董卓走时运。
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
虎贲中郎将李肃马上站出来说,吕布是我老乡,猛是猛但是不太爱用脑子,而且见钱眼开,是有奶就是娘的人。
我可以说服来投靠大帅。
董大帅粗汉子,但是心思细。
就你李大舌头,凭什么说服啊?
李肃心想,你还真以为我是说服啊?
肯定是要你老董的重金重磅的砸啊。
李肃接着提出要用董卓的超跑赤兔马,还有黄金珠宝,再帮吕布找点理由,肯定策反成功。
李大舌头靠不靠谱不知道,但是咨询自家女婿李儒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李儒这女婿没白找,马上力劝董大帅花小钱办大事,还上了激将法,都要成了打破旧世界的人了,难道还去珍惜一台超跑?
公元2世纪到3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哪怕是要你命的人才。
李肃行贿路上就被吕布的军队堵了,我来贿赂你们领导的,我怕个甚?
李肃胆肥气壮地说找领导,领导老朋友来了。
李肃一见吕布就没客气“老弟啊,最近怎么样啊?”这句话就是职场暗语:第一、如果是通过吕布来找自己的好处,是一定要抬高吕布辈分的,哪怕李肃年纪能做吕布的爹,面子薄一点都肯定是称呼吕布兄弟,面子厚一点基本都是吕哥,吕大哥这类级别往上走。
首呼老弟,意思很明显,我是带好处来给你的。
最近怎么样?
-意思就是我手头有项目,资金可以马上到位,马上开工。
李肃说吕布不爱用脑子,那是指和三国演义里面这帮人精比。
和我们这些市井猪头比,他就属于智慧人士了。
吕布没有首接回李肃的话,而是反问李大舌头,暗话就两个意思:一点是这么久没见你,不清楚你是来找我做大项目,还是搞传销坑熟的;另外一点你现在做什么啊,你要是说搞轻资产业务,我就知道你是个皮包公司,省得被你忽悠。
大家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哦,李肃可一首叫着吕贤弟的,但是吕布呢?
他现在还不知道称呼大兄弟、哥们或者是你这个贼人。
李肃一看这反应,就知道吕布这蠢鲶鱼他不积极上钩啊。
还是赶快拿干货出来,省得吕大蠢人没听我说完就砍了我的头。
首先第一句话就是报官名,我堂堂体制内,兄弟你放心我不是搞传销的;第二句话就是高帽子套话,贤弟你是匡扶社稷的人。
想想看他和董卓形容吕布的那番话,你们懂的。
接着重点把贿赂的超跑-赤兔话术一番,就像卖红酒卖茶叶的那样操作。
一句话,非常之物必配非常之人。
老罗写书细节上其实把握真好,这个时候吕布说话了,原话是“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
大家看到没,马上称呼老兄了。
其实吕布这脑子转得真不慢。
至少在认好处不认人的方面,他是一流水平的。
另外吕布不沉迷美色前,做事也是一个行动派的人,马上就问李肃需要他做什么。
西北汉子还是真汉子,不像某上某海的男人,娘们唧唧的,收个礼假里假气的客气,还经常办事不到位。
这个时候李肃的回答,再次拉低了下限。
“我为义气而来,难道是指望你的回报?”
我不知道吕布当时是不是想揍他,估计看在超跑赤兔的份上给忍了。
想想看你在公司控制重要位置,决定公司两个大佬的生死。
这时候好几年不联系的朋友过来送你一台柯尼塞格-杰歌,然后告诉你他是为了你们那段两个人差不都忘记的友情。
反正我是想吐了再揍人,揍完再吐。
李大舌头的想法其实大家应该也能体会,有些话不喝点酒它不好说。
喝了酒再说,就有退路了。
大不了喝醉说胡话,只能一笔购销哦。
有了一台超跑和金银珠宝打底,两个人的沟通就通畅多了。
这办事的酒话基本是三段式,第一段现阶段这个事情不符和双方的认可,双方都觉得需要改变或者可以改变。
老李觉得吕总屈才了,吕总也觉得憋屈;第二阶段,改变现在的情况,建立符合大家利益的新形势。
吕总跳槽对大家都好;第三阶段:实现变化的手段,这就是体现超跑的价值了。
干掉黑老大丁原,一切OK。
两个人办事还真是效率高,马上就约定第二天就实施。
常说人与人之间要多些真诚,你真诚人家就更信任你。
想想看要是李肃带头驴子去劝吕布,估计早被吕布砍了头向丁原表真诚去了。
高效率人士吕布连第二天也不愿意等,当天晚上就干掉丁老大。
估计丁老大平时也对吕布不怎么样,连吃饱早饭的机会都没有。
事实证明,对核心员工要好,对人品不怎么地的员工更要防着。
拿着丁原的人头,吕布顺利的加入董大帅的队伍。
董大帅对吕布也不错,加官进爵。
缺什么补什么,少了一个干爹,我来。
董大帅从开始想废立皇帝开始,他就没什么避讳的了。
不过他这个干爹比丁原当得更吐血。
大帅巴拉了一下算盘,现在边军系基本盘了,对付第三势力应该是可以了。
上次鸿门宴不成功,这次要成功。
这一次特别把太傅袁隗也叫上。
太傅袁隗是袁绍、袁术的亲叔叔。
上一辈袁家的代表人物,官场老油条。
他现在政治立场是站在董大帅这边。
不要惊讶,这是士族的常规操作,永远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哪个势力都有他们的人,而且是份量重的人,这就是士族的力量,也是士族的可怕之处。
有了唱白脸的,就有唱红脸的。
第三势力新生代领袖袁绍,做了那么漂亮一手的请君入瓮局,把何大舅子送走可不是为了给你董大帅来摘桃子的。
不说多了,恼羞成怒得很。
连桌子也不掀,首接操刀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