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我,真是嘴欠得可以,竟对指导员戏谑道:“老子当年是生瓜蛋子,你他娘的现在不就是个老棺材瓤子了吗?
该滚回家种地养羊,哼哼河南梆子去了?”
话音刚落,指导员便朝杯中猛灌了一口酒,长叹一声:“是啊,是啊,你嫂子不容易,我该回去了,该回去了……”那一刻,我懊悔不己,自己怎就如此冲动。
筛选过后,近千人被先行送走,而我们这些“外面光”的“驴粪蛋子”则重新登车,这次,连车顶的蓬布都被严严实实地放下,外面的世界被彻底隔绝。
随行的老兵、军士长、尉官们也纷纷坐到了车厢后部,与我们这些新兵同处一室。
说到何士来,那家伙仿佛盯上了我,一路上,他的眼神总在我们几个——我、江宽、杨可之间游离,带着几分不怀好意。
江宽年轻,未曾察觉;杨可胆小,更是不敢正视;而我,自诩有些社会经验,便以街头混混般的挑衅眼神与他对视,就像两只斗鸡,气氛微妙而紧张。
终于,车停了,何士来冷笑一声,掀开蓬布跳下车,招呼我们也迅速下车。
那一刻,我只觉得眼睛酸痛不己,长时间用那种底气不足的挑衅眼神瞪人,眼珠子都快抽筋了。
双脚踏上新疆的土地,迎接我的却是尘土的“下马威”。
细小的尘土如同面粉,瞬间没过脚踝,上千人同时下车,停车场瞬间尘土飞扬,咳嗽声、喷嚏声、吐痰声此起彼伏。
随后是编队进营房,整理内务。
眼前的“房子”让我心寒到了极点——砖墙破败,窗户虽完整,但框子己近朽烂;房间内只有铁架子高低床,几样简单的床上用品,还有两个白铁皮水桶和一个湿漉漉的地炉子,旁边是小煤池,里面扔着几块无烟煤。
何士来进来简单交代了几句,便拉开杨可的背包,两分钟内完成铺床示范,随后留下一句“听见哨音出来吃饭”,便转身离去。
我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床位,我选择了靠近门口的下铺,开始铺床叠被,并顺手出门打水。
然而,问题出现了——二十个人中,十个湖南兵,十个山东兵,竟无人会用地炉子生火。
湖南兵多是城市出身,顶多见过炭炉子或蜂窝煤;山东兄弟来自沂蒙山区,习惯了柴禾烧饭、火塘取暖,对这大块无烟煤也是束手无策。
正当我们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时,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
我注意到窗台上放着一本破旧的《单兵训练大纲》,封面己失。
出门一看,门口有几棵干枯的小树,我二话不说,一脚踹倒一棵,拿回房间。
作为年龄最大的新兵,我主动站了出来,利用那本训练大纲上的知识,结合小树干作为引火物,终于点燃了地炉子。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我们二十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却因为共同的目标和困难而紧密团结在一起,特别是何士来,他虽然平时爱开玩笑,但在关键时刻也展现出了他的担当和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