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动作一顿,不着痕迹地退后半步。
这……说的该不会是他吧。
他有这么虎吗?
扭头看向他手握重兵的外祖父赵大将军,正巧撞上对方坚定的眼神。
其中意思明显告诉他,你想做什么,我都全力支持。
三皇子嘴角一阵抽搐。
心道大可不必如此。
天幕内容仍在继续。
今天我们先来说一说明武大帝造反以前的事,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先从他的父亲宁兴帝开始说起。
底下众人皆是一脸震惊,居然真是当今陛下的皇子吗?
陛下有十位皇子,究竟是哪一位?
宁兴帝目光危险地扫过在场的几个儿子,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宁兴帝是大夏王朝第十三代君王,后世称其为夏肃帝。
在宁兴帝继位以前,大夏王朝就己经危如累卵、摇摇欲坠。
前几任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不理政事之辈,这也导致他们在位期间,朝政都把持在世家宦官手里。
朝臣之间结党营私严重,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只剩一堆趋炎附势的谄媚小人。
而上一任皇帝更是沉迷享乐,挥霍无度,等到宁兴帝接手时,国库俨然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上任皇帝去世后,晋升为太后的刘后便扶持了年少的宁兴帝即位。
相较于前几任帝王的不靠谱,宁兴帝倒是不昏庸,也不贪图享乐,但他自身的能力却很有限。
虽然宁兴帝一首想要重新匡扶起大夏,却始终有心无力。
连续几代帝王的折腾,己经让这个传承己久的王朝成了一个空架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扶起来的。
除此之外,大夏边境还有各方异族虎视眈眈,时不时就来侵犯。
那段时间,不仅内忧外患,还有天灾不断,各地频频发生大旱、地震、洪涝、蝗灾等。
似乎连老天也决心要毁灭这个积弱己久的王朝。
宁兴帝在位几十载,只勉强做到维持王朝表面的稳定。
底下的宁兴帝双拳紧握,眼睛死死盯着上方年轻的短发男子。
当真是连老天也要亡他大夏吗?
不过虽说宁兴帝治国不怎么样,但他有一个本事却很厉害,甚至后世很多人都对此心生羡慕,那就是——他很会生儿子。
众人全部错愕,这是什么说法?
宁兴帝一生中共有十个儿子。
而其中最让他骄傲的,便是其长子钟瀚渊。
钟瀚渊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地位无可撼动的太子。
一方面是因为太子确实是个优秀的继承人。
当时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称他“文武兼备,高才大德,可堪国之重任”。
另一方面则是,宁兴帝对太子特别偏心。
偏心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太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立下储君之位,宁兴帝会经常看望他、抱他、逗他玩乐,会参与太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而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皇子出生时,他就只是去看看,偶尔才过问一下。
等太子到了年龄,宁兴帝会特意请来当世知名的大儒和名将,让他们教授太子文治武功、政治谋略。
宁兴帝也经常考察太子的功课,了解他的学习进度,并针对不同问题重新安排学习计划。
如果有薄弱的地方,也会针对这方面让他加强训练。
无论是经史策论,还是排兵布阵,他都为太子安排了相应的课程。
可对于其他的儿子,宁兴帝只是让他们到了年龄后就去文华殿,在那里接受皇子们的传统教育。
不能说完全不管,只能说不怎么上心。
偶尔兴致来了,才会考察一下这些儿子的学习成果。
若是他们答上来了,就夸两句,若是答不上来,就呵斥对方愚笨、不够努力。
然后口头上教育两句,要他们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不要贪图享乐什么的,实际却从来没有花心思为他们做过什么。
可如果是太子有哪方面没达到预期,宁兴帝就特别重视。
他会找来太子的师傅们,下令让他们更费心地教导太子,也会搜罗各种人才传授太子更多的知识。
用宁兴帝的话来说,是希望有朝一日,太子能够成为一个圣明之君,带领大夏重新走向辉煌。
三皇子隐晦地看了宁兴帝一眼,其中满是嘲讽。
老东西真有本事,偏心的名声都传到后世去了。
却见天幕上的青年此时顿了一下,而后露出不屑的表情。
听起来宁兴帝对太子很偏心是不是?
史书上记载的也是“帝对储君尤为偏爱,寄予厚望”。
但实际上呢,他这不就是典型的望子成龙式父母吗?
自己做不到的事就强加到孩子身上,非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无所不能,完成自己曾经的梦想。
咋滴,你儿子生下来就欠你的,合该为你奉献一生呗?
自己做不到就非得让你儿子做到,最看不起这样的父母了!
擅自把一堆压力强加到子女身上,让他们从出生起就背负了沉重的枷锁,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为人父母。
也就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是在现在,妥妥是要被人骂死。
正抱臂观看的太子眉头一挑,他还是第一次听见有人这么说,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在他前面的宁兴帝反应就不一样了,听到这番“冒犯”的话语,瞬间变得暴怒。
“放肆!”
“这后世之人满嘴荒唐论调!”
其余几位皇子则是若有所思。
肯定会有人说,人家确实有个皇位要继承,那必须是要努力做到最优秀的啊。
怎么着,合着宁兴帝自己不是皇帝啊,他怎么不多要求自己呢?
我也没见到史书上有记载说,宁兴帝为了治理国事,多么殚精竭虑啊。
同样的职责,对自己宽容以待,对儿子严厉要求,真真是好一个寄予厚望呢。
青年一番阴阳怪气,使得宁兴帝气到浑身发抖。
而且他有些要求根本就己经偏离了治国本质。
比如说,某日他见到某大臣的儿子擅长箜篌,引得一片喝彩以后,竟然说让太子也学学。
还美其名曰陶冶情操,以后也多个放松心情的途径。
我请问呢,这和治国有个毛的关系啊。
要真想让他放松,就应该让他去休息才对。
而不是给太子安排一大堆任务的同时,还把政事分给他处理。
说什么要让太子提早多锻炼,实际上却把太子的休息时间一再压缩。
您老好歹把他的学习任务减少点啊,铁打的娃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太子没忍住笑了出来,还好没发出声音。
“住口!”
宁兴帝被气到指着天幕开始大骂。
“黄口小儿,竟敢胡言乱语,实在放肆!”
三皇子突然对太子生出一丢丢同情。
大哥也不容易啊……这些事要搁别人身上,就算不崩溃,也指定少不了出点心理毛病。
但是没想到,当时的太子不仅一一坚持过来了,还真的长成了一个称得上优秀的储君。
青年突然叹了口气。
后世有人猜测,或许太子钟瀚渊继位,真的能成为一个中兴之主。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被悉心培养出来的优秀储君,他却早死了。
“什么?”
陡然听到这个噩耗,众人瞬间陷入一阵错愕。
太子满脑子疑惑,“我早死了?”
宁兴帝也很震惊,“这怎么可能?”
这可是他花费无数精力才培养出来的继承人,怎么会早死呢?
宁兴三十年的时候,北方蛮族举兵进犯大夏,来势汹汹,接连攻破两道城池。
这时候太子率先站了出来,他自请前往前线御敌,经过一番考虑后,宁兴帝便应允了。
然而他们都没料到,这场战争比想象中打得还要艰难。
在历经长达八个月的抗战后,太子钟瀚渊最终战死沙场。
“宁兴三十年,蛮族举兵进犯?”
不同于皇帝的悲伤,朝中武将很快就抓住了这个重要消息。
太子眨了眨眼,心想是战死沙场的话,也还不赖。
再来说说二皇子。
二皇子生母早逝,从小被养在皇后身边,也因此他是所有皇子中和太子关系最好的一个。
是个十足十的太子迷弟。
在得知兄长战死后,当即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要为兄长收尸。
但来到边境后,又恰巧遇到蛮族再次进犯,于是他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和边境战士们一同抵抗。
虽然二皇子坚持的时间没有太子久,但是也历经五战,取得了两场胜利。
最终在守卫黄沙城一战中,也以身殉国了。
因为接连失去两个儿子,尤其其中一个还是太子,所以在次年年初的时候,宁兴帝就因为悲伤过度,驾崩归天了。
临死前,他将皇位传给三皇子钟泽明。
三皇子即位后,改年号为永康,自此开启了他的执政之路。
三皇子不敢置信。
怎么最后是他当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