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着这位再来一份的架势,周围人愣住了,不是说蝗虫不好吃吗?
不是说蝗虫属于天罚之物么?
这几个人居然还敢吃的这么香,就不怕老天惩罚?
边上有个人忍不住开口了:“兄弟,这玩意儿可不兴吃啊,你不知道这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吗?”
“狗屁使者,我只知道,这玩意儿吃了我们家的庄稼,我没了粮食,就拿它们开刀,再说了,这东西这味道还真的不赖!”
这一套说辞都不用周由教,这位托自己就会,说的就是自己心中所想,前一天周由找人的时候,这人还是第一个举手的。
另外几个托看到前面那人的样子,知道该自己等人出马了。
他们也很快吃完了盘子里的蝗虫,同时要来的另外一份吃食,还或多或少地剩下了一些。
这都是为了证明蝗虫好吃。
为了推广吃蝗虫,周由还吩咐厨房把油炸蝗虫弄的更好吃,其他几个油炸食物稍微次一些。
那几位托也开始招呼小二过来,要求再来一份油炸蝗虫,之前还在犹豫要不要吃的那些人心动了。
心动之后就是心动,眼看着人多了,有的人怕自己等不到,还跑到摊位前,去自己领。
负责装盘的小二,不由地加快了速度。
很快,整个大堂的人都是人手一盘油炸蝗虫,而前面那几个托早就偷偷退场了。
最先那位托的那句话,打动了所有人。
能来这里吃饭的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是有田地的,虽然大多数人的田地不是自家出人种的,而是给了佃户种,但最后收成大部分还是他们的,糟了灾,损失最大的也就是田地所有者了,吃上几口罪魁祸首,也算是为自家的粮食报仇了。
正从楼上雅间里,看着楼下这幅场景的李德贵和周由深感欣慰,各自向对方比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随着楼下的人出门,又有新的人进来,新进来的都是跟前头在的人打听什么好吃,一说全是油炸蝗虫,本来没怎么动的油炸蝗虫,这会儿都快见底了。
在一边站着的小二连忙又去后厨搬来一盆新出炉的,然后等前面那盆装完,立马就续上了。
这天下午,从知味轩试吃回来的人纷纷告诉自己认识的人,蝗虫能吃,知味轩的油炸蝗虫是一绝。
而李德贵和周由安排的人手又出动了,满大街地散布吃蝗虫的事,没过多久,整个县城的人都知道了这回事。
然后就有许多百姓跑去田里抓蝗虫,有大人有小孩子,有大家族的家丁,也有街头小贩。
还有人跑到李德贵家的田里去了,结果一看,一大堆的“吃蝗大军”正在作业,能抓的蝗虫根本没多少,随着大量蝗虫被吃,周围的蝗虫开始跑路了,那些田中间地带就跟净空一样。
很快,这幅场景也被人传到了县城,李德贵心里一阵后怕,还好之前及时去买鸭子,还买了点鸡,要不然这时候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钱采买。
消息灵通的大户们已经安排人去四处采买鸭,各色的鸭子也被一堆一堆地引进到了蓝田县,然后“派”进了各家田里。
也有那种特别会盘算的人,比如周由,一听到消息就跑来了李德贵家,然后对着李德贵就是一顿数落,什么不把自己当兄弟啊,瞒着自己等等的词就往外蹦。
对面的李德贵也是一脸的歉意各种道歉认错,而周由一看自己目的快达到了,也是很快收势。
然后开始道出自己的目的,打算买走李德贵家的这些吃蝗大军,自己这么一顿闹腾,眼前这位好兄弟肯定不会宰自己一顿,说不定成本价全都卖给我了,自己不仅省钱了,还省了安排人找鸡鸭。
李德贵也是实诚人,本来也就不打算靠这批鸡鸭卖钱,眼见自己兄弟这样,也就成本价出售了一半鸡鸭给他,剩下一半自己留着,以防万一。
周由也不想让李德贵吃亏,自己不想占便宜,这些鸡鸭自己用完之后,还能宰杀了,拿去知味轩做成菜往外卖,于是,就在李德贵的报价上多加了三成给他。
李德贵推辞了几次,见推辞不过,只能是收下了。
而在外面,鸡鸭的价格都炒疯了,连带着周围几个县城的鸡鸭价格疯涨,这股劲头很快往长安蔓延了。
那些专门售卖家禽的商贩,还特地跑来蓝田县打听消息。
这一打听,就知道了蓝田县“治蝗大军”的事情,顺带还听说了油炸蝗虫等等的事情。
这一天,朝堂上也有了治蝗大军的说法,起因蓝田县令看到自己县治蝗局势一片大好,而且没有出什么乱子,除了鸡鸭价格飙升,没什么别的缺点,亲自去了一趟田间地头,视察吃蝗大军的作业情况,还去了城里的酒楼试吃了蝗虫做的新菜。
自从知味轩油炸蝗虫火了之后,城里各个酒楼纷纷效仿,还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吃法。
县令大人一番出巡回府之后,心中大定,下笔如有神,很快就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写在了纸上,虽然没有提到任何夸自己的,例如治理有方啊,这些都没有,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意思,就是求夸奖。
奏章写完之后,立马递交出去,然后就一级一级地传到了朝堂之上,报功折子变成了治蝗之策,李世民看着下面议论纷纷的文武百官,心里想着前两天收到的密报。
确切的说,密报有三封,其中两封来自一个人,还有一封来自于另外一人,这两人都是自己的老部下了,很多年前就跟着自己,之后因为一些原因,两人离开了这里。
两人的密报跟今天朝堂上的消息属于同一个,不过两人的奏报更为详细具体,整个事情的大概脉络都在其中,让李世民没想到的是,一整个朝堂的大臣没能解决的事情,居然被一个两岁儿童给解决了。
不过在蓝天县令的奏报中,事件发起人是李德贵,并非两岁儿童,两相对比,明显是多年手下的密奏更为靠谱,不过朝堂上太乱,李世民也不想让所有大臣都知道此事,于是示意退朝,留下了几位大臣。
这些人里有齐国公长孙无忌(此时为齐国公,贞观七年改封赵国公),邢国公房玄龄(贞观三年改封魏国公),蔡国公杜如晦(贞观四年去世后转封莱国公),另外还有李孝恭(根据有关史料显示,贞观初年封为河间郡王,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魏征(此时魏征尚未走到台前)。
反正吧,最后就剩下了这么几个人,李世民便将实情告知,众人闻言无不瞠目结舌,知道所有情况的几人很快有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