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极速阅读 > 现代都市 > 大明锦绣长篇小说

大明锦绣长篇小说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大明锦绣》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岁月神偷”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朱允熥朱元璋,小说中具体讲述了: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1-26 06:4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长篇小说》,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锦绣》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岁月神偷”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朱允熥朱元璋,小说中具体讲述了: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

《大明锦绣长篇小说》精彩片段


当!当!

延绵厚重的钟声,在大明宫城的角楼响起。

飞鱼服的武士,有韵律的撞击着,代表皇权的铜钟。

钟声在空气中波纹一样的开始扩散,以大明的紫禁城为中心,扩散到大明的京城各个角落。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

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

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

“嗤!嗤!”

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音。

那些在皇宫夹道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

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

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

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

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

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宝石珠子穿成的帘子,遮盖住他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神秘。

朱允熥一身亲王服饰,走在御辇的边上,一只手扶着十六人御辇的杠子,另一只手扶着他自己腰间的玉带。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目不斜视,整个人看起来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御驾行进的途中,朱元璋偶尔会侧头,每当看到仪表堂堂,风姿不凡的孙儿,都会微微点头。

御辇在太和殿外停住,朱元璋从御辇上下来。

“大孙!”

“孙儿在!”

“扶着咱的手,咱爷俩一块过去!”

“是!”

皇帝苍老的手臂,搭在了朱允熥充满生机的胳膊上,头上的金龙黄罗伞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脸。

朱元璋的上朝,从不座金銮殿。

他的龙椅放在太和殿外的大门洞里,叫做御门听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们的朝拜声山呼海啸,太和殿的空地上,跪满了大明的臣子们。

朱元璋站在龙椅边,没有表情的看了臣子们一眼,“众卿平身!”

“谢万岁!”

随着再次山呼般的声音,臣子们站了起来。

站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允熥耳听那些臣子们的呼声,心驰如电心潮澎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皇帝的大朝会,是在这里举行。

夏天还好,冬天多冷?

怪不得后来的万历皇帝不爱上朝,天不亮就从被窝里出来,坐在冰天雪地中开会,谁愿意?

这是朝会,是一个国家从天子到臣子最为重视的仪式。别说冰天雪地,无论刮风下雪乃至下刀子,都必须来。

他心中有些不着调的疑问,群臣的心中却是深深的震撼。

吴王,居然在皇帝身边。

皇帝,居然带着吴王来上朝。

以前这个殊荣只能属于一个人,那就是吴王的父亲,已故的太子。

许多人心中思量,看来皇帝要立皇太孙的传闻是真的。

而看着长身玉立的吴王,许多人也必须承认,这位皇嫡孙的气度和皇帝,还真是有几分相像。

“前几日咱病了!”

此时,朱元璋的声音响起,通过门洞扩散到广场上。

“你们不用担心,小病!咱现在没事,身子还硬朗!”说着,朱元璋露出几分微笑,“今日朝会,各位臣工畅所欲言。”说完,对朱允熥小声说道,“你好好听着,你看看谁能办事,谁不能办事,回头咱要考你!”

“孙儿明白!”朱允熥点头道。

“臣有本奏!”

一大臣昂然出列,礼部侍郎纪善。

“陛下前几日下旨,云南西平侯回京安葬。现棺椁已在路上,吉地如何选,还请陛下示下!”

吉地就是墓地,既然下旨让沐英回京安葬,那就不是一块坟地那么简单,而是要下旨给沐英乃至他以后的儿孙们,一块钦赐的墓地。

说来也巧合,前世沐家的陵园朱允熥有幸去过。刚退伍时他也过了小半年的穷游生活,在南京城外的将军山,瞻仰过这位千古忠臣的家族陵园。

只能远远的瞻仰,沐英和他家族后人的墓地,在战乱年代频遭盗掘。而且在房地产风起云涌的时代,财大气粗的商人们根本不顾所谓的文物不文物,直接挖土机挖平了事。

原来沐家的墓地,已经变成了青山绿树环绕之下的座座豪华别墅。不免让人扼腕惋惜。

不过,即便是被掩埋在地下或者是消散在尘土中,安葬在将军山的沐英也似乎在守卫着大明太祖和皇后的陵寝,将军山正通往明帝陵,像是一座大门。

说起沐英,朱元璋的脸色暗淡几分,开口说道,“这事咱已经下旨给吴王,沐英的后事他和礼部一同操办!”说着,看看朱允熥,“大孙,你说吧!”

这一幕,让群臣更是心惊。

以前太子是陪着皇帝上朝,但是皇帝可从未这么和颜悦色和太子说过话。

“皇爷爷已经下旨西平侯为黔国公!”朱允熥朗声说道,“沐公爷生前的遗折中写道,愿为已故皇后守灵,那他陵墓就选在将军山吧!”

对于这样一个忠臣,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家族,守护明帝陵的将军山是最好的归宿。

不过,朱允熥不想再看到,英雄的陵墓被小人盗掘。

“沐公和我皇明虽非血亲,但不亚于血亲!”朱允熥继续说道,“礼部会同工部修建陵墓之时,必须深挖深埋,以防宵小!”

“臣等明白!”大臣们回道。

“陛下!”

朱允熥话音落下,户部尚书傅友文出列。

“昨日邮票发卖,京城之中共售出信件邮票十七万张,储货票七千,住宿票一万五,车马使用票六千七,驿卒护卫票三千六..........”

普通的邮票两个钱,但是其他涉及到在驿站住宿,储存货物,护卫和车马使用的票,费用却很高,而且还是按照货物的多少和重量来进行估算。

“共计收白银,二十六万三千二百四十一两白银!”

嗡,群臣大哗。

小小邮票居然一下卖出那么张?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毕竟古往今来头一遭,人人都买一些放在家中备用是人之常情。

但是没想到,驿站邮政的各种票,加起来居然能有这么多钱?

这还只是京城一处,若是那些繁华的江南城镇,商贸繁华之地全部开始售卖,那还不得是个天文数字。

“二十六万?”朱允熥心里盘算,确实不少。

须知一个上等州府的一年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而且大半还是布匹粮食等,可不是白花花的银钱。

贵金属在官府手中的含义,可比在民间强一百倍。国家储备金银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国力。

“没算错?”朱元璋问道。

“千真万确!”傅友文朗声道。

“咱大明,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财政也开源了。”朱元璋笑道,“好事,好事!”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群臣再次叩拜。

“起来吧!”朱元璋笑道,“给咱贺啥?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

“臣等为吴王殿下贺!”群臣又道。

“传旨!”朱元璋忽然再次开口,“赏吴王朱允熥全副亲王仪仗。”

“臣,谢陛下隆恩!”

朱允熥赶紧拜倒,叩首道。

这个赏赐实在是太重了,他虽然是吴王,可是没有就藩。大明律法,宫中只有皇帝能有仪仗。

而亲王是仅次于皇帝的仪仗,也就是说在宫中,朱允熥无论是出门还是起居,在紫禁城中只比皇帝低了一级而已。

“起来吧,咱爷俩还谢啥!”朱元璋笑道。

“臣有本奏!”

翰林院学士,元史编修方孝孺出列。

“陛下,臣以为既然陛下龙体痊愈,吴王监国一衔该去了!”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这人真敢说!

监国的这个头衔,只有陛下能开口说去,哪有你一个翰林学士上书的份?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阴沉。

他最是护犊子。

只听方孝孺话锋一转,“陛下,去了监国的头衔,吴王殿下才可以来大学堂读书呀!臣为殿下的师傅之一,殿下的课业可是落下不少!”

朱元璋转怒为喜,沉吟片刻,“往后,中书舍人刘三吾,翰林学士方孝孺每日到奉天殿偏殿,为吴王教书!”

群臣再次惊诧。

皇帝态度已经表明了,就此说明。

大明的下一位储君,已经呼之欲出。

“臣,谢陛下隆恩!”朱允熥和方孝孺同时拜道。

忽然,太和殿外,一个头戴羽毛的御林军士,急速跑来。

手中带着红色大印的军报,在清晨的阳光下,是那么显眼。

“报,八百里加急,边关大捷!”

“蓝玉大将军,大破伪元,杀敌三万.........”

朱元璋迅速站起,“呈上来!”


朱元璋欣慰的点点头,问了这句话之后,他心中有些忐忑,生怕自己中意的未来储君,说出什么让人不寒而栗的话。


“对,对!”朱元璋笑道,“你奶奶活着时候常说,家和万事兴!”

说到这,朱元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对朱允熥小声问道,“咱再问你,假如,假如你当了皇帝。万一,咱是说万一,你那些叔叔们惹怒了你,忤逆你,或者干脆大逆不道了,你咋弄?”

心中微微有些激动,但是朱允熥的手继续按捏着老爷子的双腿,抬头笑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们如果有罪,朝廷自然会论罪。真是要是大逆不道了,就削去爵位圈禁,他们的爵位选其贤能的子孙继承!”

“好好!”朱元璋又连连点头。

“皇爷爷!”朱允熥的手慢慢停下,对着老爷子一笑,“如果真有那天,孙儿的手上,不会沾咱们朱家人的血!”

“好孙子!”朱元璋的大手,抚摸着朱允熥的头顶。

可是朱允熥的心中却是一声叹息,老爷子哪里都好,就是人老了对儿孙放不下。那些他没在意的儿孙也就罢了,可是那些从小长在他身边的,已经成年的藩王们,却是他心里的牵挂。

以朱元璋之雄才伟略,不可能看不出九边藩王对于中央的威胁,但是他下不去手。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后人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再往后的几百年岁月中,大明的藩王们已经失去了最初保家卫国的初衷,成为了鱼肉百姓的蛀虫。

爷孙俩在寝宫中小声说话的时候,门外传来些许脚步。

“陛下,贵妃娘娘来了!”黄狗儿禀报道。

朱允熥赶紧站起来,到殿外迎接。

刚刚走出去,就见几位端庄的妇人,带着皇子公主们,浩浩荡荡而来。

当先一位,五十年纪,微微有些发福,面容端庄又带着慈祥的笑容。

记忆中,关于宫中要紧的人物,朱允熥早就复习了一遍。

此时不敢大意,恭敬的跪倒,拜道,“孙儿参见惠妃娘娘!参见贵妃娘娘!”

朱允熥是皇帝的嫡孙,在宫中除了皇帝和吕氏之外,这些朱元璋的妻子们也都是他的长辈。虽说有些身份低的的嫔妃不敢在皇孙面前托大,但是这个贵妃,朱允熥却不得不敬。

尤其是这惠妃娘娘,惠妃姓郭,乃是已故马皇后的的幼妹,马皇后虽然是郭家的养女,当时和这个小妹如同亲姐妹一样。

郭家,就是当初带朱元璋起家的郭子兴家。郭子兴不但把干女儿亲女儿都嫁给了他,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还继承了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遗产,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熥哥儿,起来吧!”郭惠妃是个好性的人,见到晚辈都是笑。

马秀英去世后她执掌六宫,她的出身让众妃子不敢不敬,同时她自己子嗣众多,蜀王,代王,谷王都是她所出。

同时朱允熥又和其他几名贵妃见礼,和那些小屁孩王爷们见礼,本来空旷的奉安殿,因为一下多出这么多人,顿时热闹起来。

孩子们一来,朱元璋尽管还是板着脸,但是眼神中有了笑意。尤其是张美人所生的最小的公主,正是牙牙学语粉嘟嘟的年纪,还有穿着开裆裤的,皇二十六子朱楠。

果真如他自己所说,一见朱元璋瞪眼,咧嘴不敢哭,可是下面却哗啦啦的尿了一地。

这小子还不知廉耻,尿就尿吧,臭毛病不小,非往趴在地上擦地的太监脸上呲。

朱元璋刚想发怒,只见他回头奶声奶气的说了一句,“父皇,儿臣原来一见您.....就尿裤子.....后来熥哥儿说,男人要尿得高,尿得远....不能尿在自己的裤子里!”

朱元璋转怒为笑,“臭小子!”

看到这一幕,朱允熥心里只能说出四个字。

人生赢家。



昨夜三分雨,今早十分晴。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

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

阳光落人间,百姓不敢闲。

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做买卖的开门了,找活的上街了,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

渐渐的,食物的香味,说话的声音,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变成一张活着的,生活百味的画卷。

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在这热闹的街景中,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

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完全就是人声鼎沸。

街上全是人,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有老成的掌柜的,有年轻的伙计。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有短打扮的力气人。

除了人还有锦衣卫,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长队的尽头,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

也不是店铺,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

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有人是真的要寄信,或者传递货物。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

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

“军爷,啥时候开呀?”

“哎呀,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

“MMMP,啰嗦。”

挤了半天还不开门,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

路边,茶楼二楼的雅间里,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听到了好几种方言。

而下面,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再抽几鞭子。

可是他不敢呀,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

二楼雅间里,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

“大孙,咋这么多人?”

朱允熥回头笑道,“皇爷爷,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人当然多些。”说着,微微躬身笑道,“孙儿给爷爷道喜了!”

朱元璋正在喝茶,“有啥喜?”

“利国利民的事,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朱允熥笑道,“后世人只要一写信,就能想起老爷子您!”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脸上微微有些得意,不过随即看看左右,又有些失望。都是宫里的侍卫,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若是有文臣在这,还能拍拍马屁。

不过,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朱元璋这人,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根本不会当真。

喝着茶继续说道,“啥留名不留名的,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