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极速阅读 > 现代都市 > 完整作品阅读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完整作品阅读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作者“排骨”的倾心著作,诸葛黄晧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从向宠初步调查的结果来看,平常唯唯诺诺的黄晧,在暗地里确实有结交党羽的迹象。刘闪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先知先觉,黄晧最终肯定会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欺上瞒下,操弄威权直至祸乱朝纲。刘闪并不嗜杀,但为了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别说一个宦官黄晧,刘闪不介意杀掉任何人!冬季的成都异常阴冷,刘闪裹紧宽大的汉袍后回到殿内,今日他不想上朝。在刘闪看来,只要不是魏延、姜维或孟光有事启奏......

主角:诸葛黄晧   更新:2024-02-08 21:4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诸葛黄晧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作品阅读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作者“排骨”的倾心著作,诸葛黄晧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从向宠初步调查的结果来看,平常唯唯诺诺的黄晧,在暗地里确实有结交党羽的迹象。刘闪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先知先觉,黄晧最终肯定会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欺上瞒下,操弄威权直至祸乱朝纲。刘闪并不嗜杀,但为了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别说一个宦官黄晧,刘闪不介意杀掉任何人!冬季的成都异常阴冷,刘闪裹紧宽大的汉袍后回到殿内,今日他不想上朝。在刘闪看来,只要不是魏延、姜维或孟光有事启奏......

《完整作品阅读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彩片段


在刘闪所了解的历史上,众多的史学家以及很多三国爱好者,他们对姜维都是贬多褒少,主要是因为他连年征战,耗损了大汉的国力,却未伤及曹魏的根本。

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时,朝中的文武官员几乎都在反对,就连廖化也多次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行难为之事”。

后世的人们,总结了姜维十一次对魏国用兵的结果: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来说,姜维的北伐是胜多败少。

从“宏观”上来说,姜维北伐确实造成了大汉“兵困民疲”,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其损耗远比大汉来得大,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

正是姜维的主动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大汉政权。在这几十年里,蜀中土狭民寡,而曹魏拥有九州之地,后者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只要一有空闲,刘闪就会仔细回想自己读过的史书,希望找到姜维北伐曹魏“寸功未立”的原因,希望在今后决定性的北伐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失误。

众所周知,大汉后期的将才匮乏,这肯定是个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最后几次北伐时,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个人,经常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可见姜维当时处境的艰难。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

在刘闪看来,姜维的军事才能,应该不会低于邓艾,正是由于两国兵力和国力的巨大悬殊,以及后勤供给上的困难,这才使得姜维的几次胜利,都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只能无奈班师回朝。

另一方面,朝中官员的打压也是原因之一。据史书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兵不过万人。”也就是说,姜维早期的几次北伐时,手下的士兵还不到一万人,这样的北伐只能是小打小闹,对于魏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

在历史上,在公元253年之前,姜维一直担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直到253年费祎被刺身亡之后,姜维才升任大将军,即便如此,他能动用的兵马也不到五万人!

由此看来,要一统华夏,实现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必须要对姜维绝对的信任,也要做他坚强的后盾!

天已微明,门外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刘闪替熟睡的李昭仪盖好被子,然后轻轻起身。

“陛下,已经查到一些蛛丝马迹,现在可以确定,黄晧跟很多朝臣,及他们的门人常有往来,特别是陈祇!”向宠低声说道。

“陈祇?他是何人?现居何职?”

“陛下,陈祇,字奉中,乃是前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其相貌威武,善长多种技艺,深受费祎的赏识。现在,他是费祎府中的家臣。”

听完向宠的调查结果,刘闪略微有些震惊,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与费祎有关,刘闪觉得,应该查实后再做处理,所以暂时并未表态。

“陛下,除了陈祇之外,他跟阎宇、张表也有往来,经常暗中送钱送物,也有人看见黄晧经常出入景福殿。”

“景福殿?难怪刘理知道得那么清楚!”刘闪冷冷地说道:“不要惊动任何人,继续查!另外,再让人盯着刘永和刘理,一有消息马上来报!”

“诺!”向宠领命而去。

经过前几天的叛乱后,刘闪总觉得有人在背后盯着自己,刘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晧!但是,刘闪打心眼里不希望是黄晧,因为他确实讨人喜欢。

从向宠初步调查的结果来看,平常唯唯诺诺的黄晧,在暗地里确实有结交党羽的迹象。刘闪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先知先觉,黄晧最终肯定会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欺上瞒下,操弄威权直至祸乱朝纲。

刘闪并不嗜杀,但为了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别说一个宦官黄晧,刘闪不介意杀掉任何人!

冬季的成都异常阴冷,刘闪裹紧宽大的汉袍后回到殿内,今日他不想上朝。在刘闪看来,只要不是魏延、姜维或孟光有事启奏,几日不朝又有何妨?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吴、魏两国的“新城之战”不会陌生,因为这是三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不对称的战役:吴国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攻城三月,仍没拿下三千人驻守的新城。

三国时期,合肥属曹魏扬州淮南郡,由于曹魏和孙吴在江淮流域连年交战,公元233年,魏将满宠分析战场形势后,魏国朝堂经过几番论战,曹睿终于同意建立新城,合肥新城于当年建成。

从此之后,合肥旧城中只有少量的军事人员和设施,合肥新城作为主要的军事据点存在,从234年第一次新城之战开始,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合肥新城就成了吴、魏两国争夺的重要据点。

不论是古代的冷兵器作战,还是一千多年后的高科技战争,无不遵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未动,情报先行”的理念。

如今,姜维和陆逊在相距不远的秭归、信陵对峙已有月余,双方都没有较大的兵马调动:姜维仍然保持着秭归三万、巴东两万的兵力,与陆逊的八万大军差距并不大。

经过多日的侦查,探马已经确定:吴国正在夷水大兴土木。吴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效仿魏国的“合肥新城”,在夷水建一座军事要塞,阻断姜维绕道恩施、长阳进取宜都的通道,确保陆逊部队后方的安全。

姜维与几名将军伪装成狩猎的百姓,登上佷山远远地看到,这座要塞已经初具雏形,其规模暂时比不上合肥新城,因为它只能根据狭长的地形,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关隘。

由于蜀军并不擅长水战,湍急的夷水也不适合行船,自然不能绕过这座关隘,只能以步兵强攻。如果这座关隘顺利建成,恐怕蜀兵付出百倍于守军的巨大伤亡,也无法顺利将其攻下。

廖化和邓芝建议立刻出兵,趁它还未建成时将其摧毁,姜维综合考虑后,也觉得应该出兵。

不过,姜维的目的并非将其摧毁,而是促使吴国劳民伤财,并且日夜不停地赶工期,希望它尽快建成!


刘闪挥手示意,邓芝接过急表后念道:

“永安太守,平东将军,臣巩志,诚惶诚恐,顿首上言:吴将全琮、周舫、孙桓,攻城三日,城中军士,死伤近半,城池将破。将军姜维,驻军城外,迟迟不援。伏望陛下,火速增兵,驰援永安。臣遵军令,死守永安,誓报天恩。”

“陛下,姜维屯兵城外,这是抗旨!”

“陛下,永安休矣!”

“陛下,请速派援军!”

“陛下,请速派宿卫军,押姜维回成都处斩!”

众文武大臣无不惊慌失措。

刘闪一言不发,暗自回忆着自己了解的历史:

诸葛亮死后不久,姜维于238开始了第1次北伐,与魏国大将郭淮激战,相持于南安;公元262年是姜维第11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从来没有历史资料提过姜维有抗旨的行为。

影视剧中唯一提过的,是姜维第9次北伐中原时,困邓艾于祁山,大胜就在眼前,刘禅被人迷惑,连发三道诏书让姜维退兵的情节。

对于姜维抗旨的做法,刘闪也不理解。他没有怀疑历史的记载,而是担心自己救下魏延的举动,是否会引发某些事情的改变。

刘闪前两天就在担心这件事情,因为不论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诸葛亮死后,都没有南中叛乱和吴国犯境的记载。

蜀道难行,就算现在从成都发兵,就算兵士马不停蹄赶到永安,至少已在三日之后,根本就来不及救援永安!然而,刘闪还是不愿放过保住永安城的渺茫可能。

刘闪环视众臣后问道:“北伐将士刚刚返回成都,人困马乏;此去永安路途遥远,谁愿前往?”

“末将愿往!”

“末将愿往!”

“臣亦愿往!”

……

邓芝、吴懿、廖化、张嶷等人都愿前往,毫不犹豫地上前请命,甚至杨仪、费祎等文臣也愿带兵前去,刘闪见众臣都愿效命,自然十分满意。

“廖化!”

“末将在!”

“你引五千精兵,火速救援永安!如果永安城破,可退守朐忍!”

廖化领命离去后,刘闪又让邓芝和张嶷各自领兵五千,分别前往汉丰和羊渠。这样一来,三城将呈犄角之势,就算永安城破,巴东郡也不会快速失守。

“陛下!末将愿引兵五千,与廖将军同去!”吴懿上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说道。

“吴将军,你在外征战多年,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就在成都休养几日,先去看看吴太后吧!”

“陛下……”吴懿叩首,顿时老泪纵横。

“去吧!”刘闪叹自叹息着,蜀军将士近年连续在外征战,就连吴太后跟自己的哥哥也难得见上一面,何况普通兵卒!

现在的蜀中号称有20万精兵,其实能打仗的仅有10—12万人,其余全是运输、后勤或老弱残兵。

此次北伐之后,汉中留了2万精兵严防曹魏;姜维、廖化、邓芝、张嶷各引兵五千,剩下的八万兵马,立刻分散在成都附近的小城休整。

刘闪知道永安城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他最多只敢投入这两万兵卒:这个时代的战争,兵员投送效率不高,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更重要的是,这些兵士都需要休整,也要防止其它地方有敌犯境。

几名将领不敢延误,立刻引兵出发。刘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对几位文武官员加以封赏:加封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封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

加封吴懿为车骑将军,由于吴班、廖化、邓芝、张嶷等人出征在外,只能等其回来后再作封赏。

“陛下!臣杨仪早于蒋琬跟随先皇,近年又随丞相南征北战,为何还比不上蒋琬?”杨仪忿忿不平地问道。

“此番封赏,乃是遵从丞相遗命,杨长史不必挂怀!”刘闪说道。

“若是丞相遗命倒也罢了,反贼魏延亦有加封,抗旨的姜维也受加封,这又是何故?”

费祎厉声喝道:“杨长史!休得胡言乱语!你这是轻君之罪!”

“轻君?此言差矣!”杨仪手执朝笏,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昔日丞相新亡,若我领全军投魏,恐怕不会低于长史之职吧?”

“杨仪!休得放肆!你身为臣子,怎能这般跟陛下说话?”谯周大怒道。

“反贼加封,有功不赏,大汉将亡啦!”杨仪哈哈大笑道:“昏君!连姜维也要抗旨,真是昏君!”

“反贼?”刘闪大怒道:“杨仪!你让魏延断后之时,可曾向他明言这是丞相遗命?”

“我说的就是丞相说的,这又有何不同?”

“来人!将逆臣杨仪拿下!”蒋琬高举相印大喝道,殿外几名宿卫军蜂涌而入,很快就将杨仪拖出殿外。

“陛下,杨仪口出狂言,对陛下不敬,理当问斩!”

费祎、董允、郭攸之、尹默、吴懿、谯周等人纷纷上前,请求将当庭辱君的杨仪问斩。

刘闪犹豫片刻后说道:“杨长史跟随先帝和相父多年,也算是劳苦功高;如今,我大汉正是用人之际,就先投入大牢,待永安和南中之事平定后再说吧!”

“报!”一人急至殿内报告道:“陛下,探马来报:姜维并未领军入永安城,他将巴东郡各处粮草集于北井小城,动机不明!”

“陛下,北井位于永安之东,若顺水而下可直达吴国巴东,姜维此举,恐有投吴之险!”蒋琬担忧地说道。

“陛下,不可不察啊!”费祎上前说道:“永安四面被围,姜维绕过永安去往北井,此举确实诡异!如果他向北可至魏国上庸港;如果往东,水、旱两路皆可到达吴国巴东,往南可至吴国建始,姜维若想投敌,哎……”

“姜维原是魏将,他集巴东郡粮草于北井,投敌意图很明显,陛下应早做决断!”

不仅仅是众臣,在这种情况下,刘闪也认为姜维有投敌的嫌疑,急忙问道:“吴班、高翔二将可有异动?”

“禀陛下,尚未得知!”报信使者说道。

“再探!不论何时,一有情况马上来报!”刘闪长叹口气:“鞭长莫及!咱们能做的都做了!散朝吧!”

刘闪无奈起身,心里很不是滋味:刚才探马报来的消息,至少已是昨日发生的事情。这个时代的通信实在不便,根本没法及时了解前线发生的一切。

黄晧见刘闪闷闷不乐,想到这几日他性情大变,生怕自己碰上钉子,只能紧跟在后,不敢插嘴半句。

一人手提木箱,匆匆往永宁殿方向赶去,刘闪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陛下,这是宫中太医令,想必是永宁殿有人生病,小奴这就前去打问!”

“不必,随朕去看看!”

刘闪最担心张星彩生病,到了永宁殿后,生病的恰好就是她。

医官正在给她把脉,刘闪关切地问道:“星彩,你这是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陛下,不必忧心,臣妾这不是什么大病,她们偏偏要传太医令,这才惊动了陛下。”张星彩不悦地盯着几名婢女。

“陛下!”一名婢女微蹲行礼后说道:“皇后老是呕吐。她吃什么就吐什么,又不肯传太医令,奴婢不敢懈怠,这才斗胆请医官过来!”

“做得好!赏钱两千铢!”

“陛下圣恩,小婢拜谢!”

“陛下,不必忧虑。”医官打开木盒,拿出一块淡黄色的石头状物品说道:“皇后是久吃生冷之物,以致脾胃寒凉,这才引起呕吐涎沫。”

医官敲下黄豆大小的块状物,恭敬地送到张星彩手上,然后说道:“皇后只须日服两次生硫磺,缓缓加大剂量,觉得胃部微温即止,不出一月即可痊愈。”

“医官,你没搞错吧?硫磺也能做药?这能吃吗?”刘闪不可置信地问道,突然心头一紧,似乎想到了什么。

“陛下,下官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此方必定有效,绝不会伤到皇后的凤体!”

张星彩倒是不在乎,大胆地将这块硫磺塞入口中,只是嚼的时候如同嚼沙,这滋味确实不太舒服。

“这年代……竟然有硫磺?”刘闪拿起桌上的一大块硫磺仔细观看,少时,又满怀期待地问道:“医官,你们既然能找到硫磺,能找到硝石吗?”

“禀陛下:硫磺和硝石,都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必备药材,宫中医馆自然不敢遗漏!”

“这……这……这真是太好了!”刘闪兴奋地搂着张星彩猛亲了一口,然后欣喜地说道:“你把医馆里所有的硫磺和硝石,全部给朕送来!”

“陛下,这硫磺和硝石可以入药,但需对症才行,绝不可乱服!”医官谨慎地说道。

“朕明白!哈哈哈!算了,朕自己去取!黄晧!黄晧!”刘闪大叫道:“把医馆里的硫磺和硝石,全部给朕送来,再去膳房取些木炭过来!还有,让向宠将城里所有的硫磺和硝石全部弄来,越多越好!”

黄晧也不耽搁,急匆匆地办事去了,这一点确实讨人喜欢,难怪刘禅会那么宠信他。

“报!永安急表!”一名信使突然急速跑来,刘闪心里已在“呯呯”直跳。

刘闪接过奏表,这才发现自己不认识上面的字,窘迫地问道:“星彩,你识字吗?”

见到张星彩点了点头,刘闪将奏表递给她:“星彩,你帮我念念吧!”

“永安太守,平东将军,臣巩志,诚惶诚恐,顿首上言:探马来报,姜维投吴,携巴东郡之粮,顺水下至吴境。吴军三万,猛攻永安,城中兵卒,已不满千。臣以必死之心报国,伏望陛下速派援军。”

此章及后面多章会提到2个“巴东”,其中一个是蜀国的“巴东郡”,它包含永安、朐忍、开县、羊渠、临江等县,另一个是吴国“建平郡”的“巴东县”,文中称巴东或巴东城,永安以东分别是巫县、巴东、秭归。并非笔误!


姜维起身,接过圣旨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哈哈大笑道:“陆丞相,我在巫县并兵将驻守,无需办理交割手续,你现在就可以领兵前往,恕本将不便相送,哈哈哈!”

“姜维!你这是何意?”步骘不可置信地盯着姜维,惊恐地说道:“你家陛下的圣旨,写得非常明白:秭归、巴东、巫县不得驻军,交还吴国,难道你敢抗旨?”

“步丞相,此言差矣!”姜维呵呵笑道:“我姜维蒙陛下恩典,方能升任大将军之职,定当忠于陛下,尽心报效!如今,陛下命我驻守秭归、巴东二城,将巫县交给吴国,我身为臣子,岂敢违令不遵?”

步骘满头的雾水,姜维上前几步,指着圣旨说道:“步丞相,你看,圣旨写得非常明白:圣旨到日,即刻撤回秭归、巴东,巫县不得驻军,交还吴国,不得有误!”

“你……姜维……你这分明是狡辩!你这是抗旨!我……我……”年迈的步骘可能太过激动,怒火攻心,两眼一翻就要晕倒,幸好被几名蜀兵扶住。

姜维仍旧哈哈大笑,命兵士把步骘送到城下,交给陆逊后说道:“陆丞相,你家步丞相身子太弱,遇事爱钻牛角尖,待他转醒之后,还请多加开导!哈哈哈!”

刚才的圣旨,陆逊也听得清清楚楚,奈何这个时代没有标点符号,一段很长的文字中间没有断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断句,字虽未变,意思却大不相同,姜维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陆逊咬牙切齿地瞪着姜维,恨恨地喝道:“姜维!你给本相听着!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笔账,我陆逊记下了!早晚会跟你算清楚!”

“陆丞相,如今,我大汉与吴国已经缔结盟好,千万不可因为个人恩怨,而坏了两国之间的邦交啊……”姜维云淡风轻地说道,陆逊气愤地拂袖而去。

吴国的三座营寨仍在五里之外,姜维仗着秭归城坚固的城防毫不畏惧,现在城中粮草极为充足,姜维更加有恃无恐,笑呵呵地盯着离去的陆逊,不屑地冷哼一声,根本没把陆逊剩下的八万大军放在眼里。

……

成都。

这段时间已经步入冬季,成都异常地寒冷,刘闪仍在怀念着温暖的被窝,很不习惯半夜就起来上早朝。

“诸位爱卿,朕以为……啊……啊切……”刘闪打了个喷嚏,哆嗦着说道:“朕以为,每日刚到卯时就上朝,实在太冷……朕觉得,将早朝时间改到辰时正点,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英明!臣无异议!”

“陛下英明!”

刘闪满意地看着一脸倦容的众臣,没想到这项旧制的改革,竟然获得大臣们的一致赞同,没有半点反对之声。

“陛下,听闻姜维接到圣旨,却拒不撤兵。臣以为,姜维抗旨的行为,必会对两国联盟造成的破坏!臣建议,陛下应当再发圣旨,召回姜维,严加查办……”

“啊……啊……啊切……”刘闪抹抹鼻子,未置可否。

众臣见刘闪并无召回姜维之意,也没让姜维撤出秭归、巴东之意,于是不再提此事。

“陛下!”少府杜致上前一步,谨慎地说道:“陛下,府库很快就要亏空,臣建议,缩减或取消耗资极大的宫廷织坊、大型砖窑和兵工厂,以节省支出的资金!”

“哦?”刘闪狐疑地问道:“不就征招了几个织女,砖窑也就征招了一些百姓,我大汉的府库,难道连这点钱也没有?”

“陛下,自东织、西织独立出少府之后,已经征招了五百多个织女,泯江的大型砖窑也征招了一千多个百姓;前段时间,又升任了很多文武大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铢钱。今,府库已经入不敷出。臣估计,下个月的官员俸禄,恐怕都难以足额发放。”

“啊?”刘闪不可置信地说道:“我大汉不是有铸币坊么?若是缺钱,铸点铢钱不就行了?”

“陛下……微臣惶恐……”

杜致和众臣解释一番后,刘闪这才明白:皇帝的家里并没有“银行”!皇帝想要做什么,并不是只管开口就行!

原来,皇帝也得想办法“挣钱”!

如今,官员俸禄都不能足额发放,第一次感觉到了大汉朝廷的财政危机!

刘闪自然知道财政危机的可怕,他突然想起自己了解的历史中,曾经有一个王朝就是“穷”死的!

没错,就是“穷”死的!

整个明末时期,明朝政z府都以缺钱著称,特别是崇祯年间,为了应对清军的威胁,从1630年前后军费不断扩张,竟然占了中z央预算的80%!

也正是这一年,西北发生了旱灾,李自成带领饥民揭竿而起,四处抢劫。

在此后的1639-1643年,各地灾害不断,水灾、旱灾和蝗灾接踵而至,明朝廷也拿不出足够的银子和粮食去赈灾,以至于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当时,崇祯皇帝也想拼命拯救即将倾倒的明王朝,然而,他已经无能为力!到了1644年初,明朝廷已欠军饷数百万两,南方来的税款却只有几万两,国家粮仓已经空虚。

当京城被李自成包围时,这里的驻军已经五个月未发粮饷,士气涣散,根本无法抵抗叛军!李自成打进彰义门时,也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刘闪想起自己曾站在那棵歪脖子树跟前,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

刘闪也知道,崇祯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是过于刚愎自用。面对财政危机时,他采取了不当的“开源节流”方法。

崇祯皇帝的“开源”,无非就是增加税收。但是,这只会让百姓更加困苦,甚至背井离乡,以致盗匪猖獗,叛乱四起。

另一方面,崇祯的“节流”,就是对过多的公务员裁员分流,尤其是裁减基层的驿站成员,却没有裁减皇室奢侈的生活支出。

因此,这样的政策,只能更加壮大反叛军队的实力。

“不行!朕新办的宫廷织纺、大型砖窑和兵工厂,绝不能裁撤!”刘闪坚决地说道。

“陛下,这几项的支出实在太大!”杜致犹豫着说道:“陛下,若不裁撤这几个机构,那……只能恢复以往的赋税……”

“不行!朕怎能出尔反尔?降低赋税的诏书早就传往各郡县,如何能朝令夕改?如此一来,百姓必会怨声载道!”

“那……陛下……”

刘闪暂时想不到“开源”的办法,那就只能从“节流”入手,尽量缩减各项开支。

然而,已经升任的官员不可能再“降任”,也不可能削减他们的俸禄,更不能削减十万军队的粮饷!

无奈之下,刘闪将目光放在了自己的后宫。

“这样吧!除吴太后和宫里的姜维家属之外,朕的膳食、各级嫔妃的膳食,统一改为早晚两道菜,午膳四道菜;不需要采购珍稀菜品,用市场上能买到的常见食材就行。”

“陛下……这……”

“另外,再裁减宫中内侍、婢女和杂役的数量,除吴太后和姜维家属居住的清雅殿之外,所有嫔妃的婢女都减至两个,这也能降低一些支出。”

“陛下!陛下乃万金之躯,岂能……”

“陛下!若要削减宫中支出,臣愿降俸一半!”

“陛下,臣亦请降俸一半,请陛下恩准!”

刘闪满意地点点头,孟光却说道:“陛下,缩减宫内支出,降低官员俸禄,确实能省出一些铢钱。不过,这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

“孟光!你说什么?”

“孟光!你岂能对陛下无礼?”

“罢了!”刘闪注意到孟光脸上诡异的笑容,当即宣布散朝,然后说道:“大司农,请立刻到宣室殿一叙!”

“诺!”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