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国真定县麦饭亭,当年光武皇帝躲避伪帝王莽大军追杀,又累又饿时,部将冯异为其呈上麦饭的地方。
当时曾留有一支部曲在此阻击王莽叛军,其中一员刘姓小卒因伤重昏迷落入滚滚河水之中。
幸得一渔民所救,后因疗伤,加之时局动荡,未归队。遂与当地百姓通婚。
光武皇帝推翻伪帝王莽政权后,犒赏有功将士。刘姓小卒因依靠光武皇帝的封赏,传承至今,已有150年有余,形成了如今的刘家村。
大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疆战事不断、盗贼蜂起,国势日渐衰弱,大汉朝廷危如累卵。
自汉帝刘宏“卖官鬻爵”以来,刘家村的刘棨就依靠祖上留有的薄产,积累资金,为捐官做准备了。
刘棨自幼家贫,好读书,善狩猎。
为了读书经常跑去世家书院偷听,为此不少被家奴驱打,在贿赂家奴们不少野味后,情况才得以好转。
今天是刘棨向常山王府送貂皮的日子,这差事也是他用一件珍贵的雪狐皮向王府长史换来的。
王府耳房内,刘棨向王府管家李全递上兽皮,兽皮上方放着一破布包裹。
李全看着那破布包裹,嘴角微微一笑。
“李管家,这里是獐皮10张,狼皮6张,白貂皮4张,其中最珍贵的便是这张红狐皮了”刘棨说着,便展示起狐皮。
“时有听闻,王妃娘娘好狐裘,这件狐皮便是孝敬王妃娘娘的礼物,还望李管家多多美言几句”
李全贪财,为达目的刘棨忍着厌恶,每次送货时都要给李管家送些财帛。
“我说刘小子,你还真要捐官啊”李全笑道。
“世道艰难,我刘家祖上也曾跟随光武皇帝征战过,现如今家道中落,举不起孝廉茂才,为求晋升之途,只能求此下策了”刘棨无奈道。
“你也是个榆木脑袋,捐官有啥好的,有这份王府差事,吃喝不愁,还想其他做甚。”
见刘棨不言语的模样,李全无所谓道。
“罢了,罢了,我也不劝你了,看你这几年乖巧听话的份上,我便帮你说项说项 ”
“多谢李管家”
“也是你小子有运气,今早王妃娘娘还念叨着红狐裘呢,我看这次有谱。”
“不过,今天你送来的皮子有点少,这钱不好结算啊”李全轻轻抚摸兽皮,笑看着刘棨。
刘棨了然其意。
“李管家帮我这么大忙,怎么能麻烦李管家呢,这钱不用结算”刘棨笑道。
“哈哈哈,你小子有点意思,在这等着”李全说着,便拿起红狐皮朝府内走去。
其实,刘棨带来的皮子价值不菲,尤其是那四张白貂皮。但是为了顺利拿到举荐书,刘棨也只能忍耐了。
过了一段时间,李全回来了。
“刘小子,算你运气好,你的红狐皮王妃娘娘很喜欢,王爷也很高兴。呐,这是王爷的举荐书,到了雒阳,就看你的本事了”李全笑道,说着递给刘棨一封书信。
“多谢王爷举荐,多谢李管家”刘棨躬身拜谢道。
“行了,行了,回去准备准备吧,下次再见面,恐怕某要拜称刘大人了”李全笑道。
“李管家说笑了”
刘棨心中暗赞,第一步完成了。
看着刘棨离去的背影,李全冷笑一声。捐官不易,不是谁有钱就可以捐的。
……………
刘棨回到家后,看着日渐白发的父母,紧握拳头,心中暗暗发誓。如今大汉风雨飘摇,乱世将起,时势造英雄,为家人、为自己,也要博一世繁华。
“父亲,母亲,儿子回来了”
“棨儿,回来了,事情办的怎么样了”刘母关心问道
“母亲,事情办成了,王爷举荐信已拿到”说着便向刘母,刘父展示。
“待明日拜见老师,准备妥当后,便随商队前往雒阳”刘棨笑道。
刘母上前轻拍刘棨衣衫上的灰尘道“棨儿,你自小便有主意,雒阳不比真定,事事要小心,祖上留下的功勋铁券,你也带上,或许有用”。
刘父与刘棨默默对视一眼道
“记得你母亲的话,万事小心!”
…………
是日,刘棨去拜访他的老师,常山国相孙瑾。
孙瑾,好读书,有君子之风。
本以刘棨的身份是不可能拜孙瑾为师的,但是刘棨为了跻身文人团体,获取儒生的身份。便在孙瑾府门前跪了一天一夜,以表求学之志。
因为他知道孙瑾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孙瑾府上。
“子信,孝廉、茂才,国中名额有限,需乡老举荐,为师虽为国相,也不好徇私”孙瑾敦敦道。
“学生明白老师的难处”刘棨躬身拜道。
刘棨,字子信。拜师孙瑾时,所授的字。
“子信,汝好学,善机敏。假以时日必可举茂才,捐官之路乃自污之举,实属不智”孙瑾扶起刘棨道。
“学生明白,可现如今世家大族把控仕途晋升,寒门士子难有出头之日,何况吾平民儒生乎”刘棨悲愤道。
“唉…,子信既已决心如此,为师便助你一臂之力,到了雒阳,着我名贴与此信,拜访议郎蔡邕,蔡伯喈。伯喈乃为师好友,或可有助”
说着,孙瑾便将准备好的名贴和信件交与刘棨。
“学生多谢老师”刘棨躬身拜谢。
离开孙瑾府后,刘棨前往商队驻地,约定好去雒阳的时日。
现如今,刘棨能争取到的便利,均已到手,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回到家后,刘棨收拾行装时,静静的看着由三万钱换好的马蹄金,第一次眼中出现了迷茫。随即便目光坚定起来,他坚信事在人为!
这些钱,是这些年来刘棨贩卖兽皮以及变卖家中祖产所得。
光和四年三月春,刘棨带好马蹄金,功勋铁劵,信件,儒衫儒冠以及一张珍贵的紫貂皮。还有刘父刘母准备的吃食、衣物。随商队前往都城雒阳。
前往雒阳的途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刘棨目露悲切,悠悠大汉竟变的如此境地,皇帝贪图享乐,毫不理政,世家大族,吸取民脂民膏,贪得无厌。此时此刻刘棨心中一颗种子开始萌发。
(孙瑾,东汉末年常山国相。幽州牧刘虞仁而爱民,后为公孙瓒俘获,曝于市。孙瑾等人忠义愤发,相与往陪刘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