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事学说的争论主要由罗伯特·道蒂而起,他是一位法国陆军方面的专家,其著作《灾难的种子》解释了法国陆军“按部就班作战”的理论是如何在1918年8月亚眠战役中总结出的最优战术上加以精炼,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简单的改良,最后纳入坦克与飞机的作战中的。道蒂断言,“按部就班作战”强调火力而非机动性,寻求利用由最高司令部实施微观控制的炮兵等关键资源,打一场紧密控制下的战役。他还表示法国军事思想经过调整,能避免1914年8月给陆军造成惨重代价的那种会战再次发生。道蒂坚称,呆板且头重脚轻的法国军事思想不能适应1940年战争的节奏,因而无法阻止德军的机动战法。他在严苛的评估中得出了敏捷的德军纵队将笨拙的法国部队切成碎片的结论。
不过,这种军事思想有缺陷的解释很快就在多个层面上遇到了问题。首先,“按部就班作战”是以1918年成功的攻击战役为模板的,而1940年法国采取的是防御战略。在1940年战役中,法国陆军发动的局部反攻规模都不超过一两个师,因此公平地说,“按部就班作战”的军事学说并没有真的用于这场战役。其次,如果法国陆军打算发动一场集中战役,那么20世纪 30年代中就应该在现代化通信设备上投入巨资,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正如道蒂本人所提出的,法国陆军在1923—1939年仅将预算的0.15%投入到通信设备的采购上。“法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将军设于万塞讷的总部没有电台或者电报设备,依赖骑摩托车的通信员传递急件,无法密切控制军队的行动。”虽然其他法国指挥官(如阿方斯·乔治将军)拥有电台和电报,但1940年的指挥与控制方法不足以发动集中战役。第三,军事学说解释倾向于将焦点放在法军各师无法跟上迅速机动的德国装甲师这一事实上,但忽略了另一个事实:“黄色方案”中90%的德国师在机动性上并不比与之对抗的法国师强。和法国陆军一样,德国国防军的大部分地面作战力量仍然由徒步步兵和马拉炮兵组成。霍恩承认这一点,他写道:“当1940年的盟军部队面对占据德国国防军大部分的普通步兵师时,他们几乎都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法国军事思想存在缺陷”的论调也无法解释,为何法国陆军能够建造和测试合适的反坦克炮及反坦克地雷,并在战前的演习中认识到它们的防御价值,却没有在前线作战部队中部署充足数量的此类武器。正如道蒂在1976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说,法国军官在战前的演习中了解到,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地雷可以构成纵深防御,阻止装甲部队的攻击,却没有将大量装备这类武器作为当务之急。”确实,法国陆军完全理解依托天然屏障建立连续反坦克防线的概念,这种防线可以控制装甲兵的通路,迟滞并最终阻止其行进。然而,尽管道蒂坚称法军重视火力,法国步兵部队火力却明显劣于德国步兵部队。例如,一个法国步兵师只有60门火炮,而德国步兵师有72门;法军的火炮口径仅为75毫米,而德军装备的火炮口径大部分为105毫米。因此,法军师属炮兵的火力投放能力只有对手的63%。法军团级单位的火力支援能力差距更大,步兵团只有15门追击炮,而德国步兵团有45门。法国步兵团也没有德军拥有的近距火力支援用步兵火炮。鉴于道蒂坚称法国军事思想以防御为导向,同样奇怪的是,法国陆军没有研发和部署充足的防空武器,甘末林和其他将领反复提到了防空及训练的重要性,却没有坚持下去。对“按部就班作战”思想的批评也无法得到解释,为何法国空军不能为陆军提供充分的空中支援,致使德军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地空协同战术。因此“军事思想缺陷”的说法显然远远不能解释法国军队在1940年的速败。
道地和尤金妮亚·C.基斯林的《武装对抗希特勒》批评法国1928年将征兵服役期缩减为12个月,以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部分时期拒绝投入时间和资源训练预备役部队的决策,这一点更能站得住脚。基斯林提到,1919-1933年,法国没有进行任何预备役训练,而当此类训练于1934年恢复时,演习的情况说明预备役部队无法令人满意。基斯林对训练不足的讨论中埋藏着一个要点:法国陆军在军事和预备役下级军官的训练上做的很差。新兵的训练不足是一回事,但军士和排长的训练不足剥夺了军队的支柱。不过,预备役训练中的缺陷对1940年战果的影响有多大不得而知。很明显,这方面因素对色当的B类预备师影响巨大,但对拥有较多职业军人的其他部队影响并不那么卓著。道蒂和基斯林都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法国陆军有足够的时间——1939年9月的总动员与1940年8月德军发动攻势,时隔8个月——可以用来弥补训练上的不足,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由于他们没有很好的利用这段间歇,预备预训练不足的罪责至少有一部分应该算在前线军事指挥员(尤其是师和以下级别的指挥官)而非战前政治家头上。本质上,20世纪30年代中期法国预备役训练中的缺陷与其1940年多次不佳的战场表现并无明确的联系。
很长一段时间里,饱受争议的马奇诺防线背上了许多骂名,人们认为他代价过高,并且使法国陆军“感染”了过度消极的心态。阿利斯泰尔·霍恩声称,法国陆军就是因为马奇诺防线而变得虚弱的。但是,马奇诺防线与法国的总体防御政策相符,他的存在确实阻止了德军直接攻入阿尔萨斯-洛林,而这正是构筑它的意图。马奇诺防线的存在也许支撑着法军的士气;丹尼尔·巴洛内上尉在假战期间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知道,由于马奇诺防线,法国本土不会遭到入侵……”
至于成本,马奇诺防线构筑于1928-1936年,耗资约50亿法郎,相当于这一时期法国陆军预算的7.5%。而很少有历史学家提到的是,德国在1934-1939年为了构筑“西墙”工事投入了将近10亿马克,消耗的水泥数量是马奇诺防线的2倍,钢铁则是后者的4倍,但这一工程并没有被描述为“浪费”,或者“损害了国防军的进攻精神”。为什么一方的工事对士气有害,而另一方的类似工程却没有?而且,马奇诺防线不仅给德军造成了大量伤亡,抵抗的时间也长于法国陆军的机动部队。在构筑马奇诺防线的同一时期内,法国陆军在坦克项目上的确只花费了不到1亿法郎——只是工事投入的2%。不过,这种不平衡现象在1934年就被逆转了,当时法国启动了一个重大计划来扩充其装甲部队,而1936年之后工事的构筑只是小打小闹。
与对马奇诺防线“浪费”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没有人指责过法国海军在战列舰、航空母舰、超级驱逐舰和海外基地上投入的巨资,实际上,这些投资对阻止希特勒甚至墨索里尼的进攻毫无贡献。相反,法国海军可以按照自己的议事日程建设,这与保护法国本土免遭德国入侵的战略目标完全脱节。表面上,法国海军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前往法国殖民帝国的海上通道,但即便是这一使命也不过是热衷于采购“华丽摆设”的海军领导层开出的空头支票。例如,“叙尔库夫”号大型潜艇的设计目的是让其成为打击敌方商船的“水下巡洋舰”,但实际上与保护贸易的任务毫无关系。“叙尔库夫”号装备2门8英寸(203毫米)舰炮——大于马奇诺防线上安装的任何一门火炮——于1929年完成,耗资2亿法郎。完成后,海军又订购了6艘航速达40节的“空想”级超级驱逐舰,总造价超过4.3亿法郎。1932年,海军订购了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总价14亿法郎),接着是2艘“黎塞留”级战列舰(总价26亿法郎)和1艘“霞飞”级航空母舰(5亿法郎)。这些都是“面子工程”,法国舰队司令们很快就开始吹嘘,说自己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主力舰、最快速的驱逐舰和最大的潜艇。按照吨位计算,1939年的法国海军已经名列世界第四,兵员超过10万人,却没有投资能够履行贸易保护任务的技术。战争开始时,“突袭部队”是一支令人称赞的现代化舰队,但与抗击德国毫无关系。由于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忽视了反潜作战,没有发展像英国的“测潜声响”那样的水下侦测系统,因此无法打击德国U艇。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造舰计划浪费了大量关键资源(钢铁、武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对1940年法国战争能力的损害远远超过马奇诺防线。与法国陆军和空军不同,法国海军在1939年-1940年甚至没有流血,其唯一的成就是拦截了几艘没有武装的德国商船。
小说《法国的崩溃》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